臺大院長憂特殊科別消失 健保給付應「價值決定價格」

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近期發表新書《以醫弘道.守護善念:良醫的養成之路》。(林周義攝)

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26日)出席《以醫弘道.守護善念:良醫的養成之路》新書座談會。(林周義攝)

全民健保今年邁入30週年,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26日)出席《以醫弘道.守護善念:良醫的養成之路》新書座談會,透露當前的醫療困境。健保制度影響年輕一代職涯的選擇,雖然健保不會倒,但「正派經營、真歹經營」的醫院可能會倒,醫療生態也會變,未來特殊的科別恐怕會消失。他支持健保推動以價值爲基礎的支付,健保給付應是「價值決定價格」,而不是讓價格引導年輕人的選擇。

吳明賢指出,從事急重難罕科別容易產生成就感,這是很有價值的事情,但你不能做有價值的事情,卻沒有給他價格的肯定,這是制度的缺失,因制度設計不良,影響了年輕人職涯的選擇。走急重難罕的科別,待遇應贏過輕薄短小的科,他不希望年輕人犧牲善良去得到所要的,而可以把事情做好,把病人看好。

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爲讀者籤書。(林周義攝)

健保財務不夠,無法包山包海給付,在科技進步、高齡化社會之下,醫療需求增加,必須重新思考資源分配,總統纔會說要「不同工不同酬」。吳明賢說,對醫院而言,能做的是先把值班費調高,例如假日來急診值班,提供對方兩萬塊。雖然醫院一些科是虧錢的,卻不能因爲虧錢就把整個科裁掉。資源有限,必須讓需要的科別得到保障。

吳明賢說,「輕薄短小」的科別固然重要,但需要大家都去嗎?醫美重要,但韓國醫師不足是因爲許多人都跑去做醫美,這會讓年輕人的價值觀被扭曲。慢慢地,看到的不是醫療的「價值」,而是醫療的「價格」。他希望價值決定價格,而不是價格引導我們的年輕人。

健保署長石崇良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未來將推動以價值爲基礎的支付,擴大住院DRGs制度,並讓慢性病支付朝向bundled payment,也就是論人計酬或前瞻性虛擬預算。對此,吳明賢表示贊成,國外很早就在講「pay by value」,但是每個科別都覺得自己價值最高,很難一下子說明白。

吳明賢舉例,就像分級醫療大家覺得很重要,但爲何感冒的病患會跑到醫學中心?這是因爲民衆不知道自己是感冒還是肺炎。腸胃炎跑急診,也是擔心自己患有不治之症。民衆沒辦法判斷自己是小病或大病。國外有研究指出,假如限制民衆就醫,預後會受影響,「甚至你提高(收費),都是窮人受影響,醫療平權會有問題」。

高齡社會即使什麼都不做,醫療費用還是一直成長。吳明賢透露曾和經濟學家朱敬一交流,朱說健保不會倒,他同意,但他擔心的是,「正派經營、真歹(臺語)經營」的醫院會倒。大部分醫院不會倒,但醫療生態會變,在論量計酬之下,一些特殊科別更可能會不見。

一個醫師的養成需要10~15年,臺灣未來可能會像韓國,年輕人用價格做選擇。吳明賢認爲,有權力的人要設計制度,需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價值應優於價格。追求工作、生活平衡沒有什麼不對,政府每次的制度改變,都會影響下一代對科別的選擇。

吳明賢說,醫療是善心的職業,雖然現今網路發達,容易搜尋到醫療知識,但醫病之間仍有落差,醫師要做什麼壞事很容易,病患也不知道。醫師的心態很重要,「仁心」一定要在「仁術」之前,良醫須以病人爲中心,而不是自己。善良是最不會虧錢的投資,好心態是最重要的資產。他見過許多成功人士,那些非常有錢的人,很少立志賺錢,心態纔是最重要的,年輕人要找到畢生可以投進去的事情,才能創造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