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未來中小型船是王道 謝志堅估陽明還是有造超大型船需要
▲謝志堅估陽明海運還是有造超大型貨櫃船的需要。(圖/陽明提供)
記者張佩芬/綜合報導
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上週才指出,隨着供應鏈的移轉,他覺得太大型的貨櫃船不需要再造了,未來中小型船是王道,但是問他陽明該不該造2萬多箱的超大型貨櫃船,謝志堅認爲恐怕是有需要的,且估計陽明所參加的卓越聯盟成員,很可能要求陽明要造,因爲陽明是全球十大貨櫃船公司當中,唯一沒有2萬多箱貨櫃船的公司。
謝志堅指出,因中美貿易戰造成的供應鏈移轉,美國線已經不需要太大的船來航行,市場需求高漲的是營運彈性高,可以彎靠東南亞與中南美各種不同條件港口的中小型貨櫃船,但是就歐洲線來說,2萬多箱的貨櫃船纔是主流船型。
陽明所屬卓越聯盟,目前在歐洲線配置六條航線,陽明高階不願說明船隻配置狀況,但坦承另兩家成員韓新遠洋與日本海洋網聯以2.4萬箱(20呎櫃)貨櫃船經營的航線,陽明並未派船,陽明的1.4萬箱貨櫃船是配置在與聯盟會員船隻大小相當的其他歐洲線。
陽明海運董事長蔡豐明今年5月中在媒體餐敘上表示,會向董事會爭取訂造2萬箱級貨櫃船,但因近年歐洲港口時有壅擠現象,不見得2.4萬箱船最合適,也可能造小一點,營運彈性更高的船舶。過去陽明沒有投資2萬多箱超大船,資金不足是主要因素之一,而經過疫情,陽明到今年第一季底,保留盈餘高達2800.64億元。
目前貨船船運市場已經出現船噸過剩現象,今年4月上旬,全球貨櫃船隊運力(供給)3203萬箱,截至今年02月底,全球待交貨櫃新船850萬箱,全數下水後,將使全球貨櫃船隊運力增加27%;而到今年6月初,全球貨櫃船手持訂單已達885艘、合計930萬箱。
雖然過剩現象明顯,但是全球主要貨櫃船公司依然持續的造新船中,本週貿易風(TradeWinds)等國際媒體報導直指出,業界龍頭地中海航運(MSC)已與招商工業旗下的海門基地(CMHI Haimen)達成新造船協定,首批訂單爲3艘2.2萬箱LNG雙燃料貨櫃船,另加3艘選擇權備選訂單,每艘新船造價約爲2.06至2.10億美元,合計總金額超12.6億美元,預計2027年起交付。
MSC一方面大肆收購1000-6000箱的中小型貨櫃船,另一方面持續訂造新船,不受美國關稅政策與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業界分析,紅海危機長期化、地緣衝突反覆、綠色轉型與船齡老化的多重推動下,另有有越來越多的亞洲船東重新回到造船市場。
大陸媒體點名,韓新遠洋(HMM)正在加速推動船隊結構升級,目標聚焦在1萬至1.6萬箱的Neo-Panamax級貨櫃船。倫敦船舶出租公司Zodiac Maritime和韓國Sinokor Merchant Marine正分別與HD現代重工洽談訂造4+2艘1.3萬箱貨櫃船,準備租給HMM使用。還有消息指HMM也正與中國船廠就訂造10至12艘同級別新船展開接洽,可能自主下單6艘1.6萬箱新船。
另陽明海運正在接洽探討訂造3艘9千箱和最多7艘1.5萬箱的LNG雙燃料船;陽明在今年3月28日已經向日本正榮汽船株式會社購入3艘由其母公司今治造船建造中的8千箱級新世代甲醇雙燃料預置全貨櫃船,預計2028至2029年竣工交付營運。
長榮海運則被傳正在考慮訂造10至20艘1.2萬箱貨櫃船;寧波遠洋也在推進一項價值2.78億美元的貨櫃船擴張計劃;同時希臘船東Latsco Shipping正在與CSSC黃埔文衝接洽,計劃訂造2艘1900箱支線船;Chios Navigation亦已與招商金陵簽署2+2艘1800箱船舶的建造意向書;德國赫伯羅德一度計劃訂造多達18艘1,25至1.6萬箱新船,但最終決定推遲至年底之後再議。
業界分析,能源轉型壓力也是船東重啓訂船的重要動因。另大量建於2008至2012年的中大型船舶逐步老化,在環保與能效方面難以達標,正進入密集汰換週期,市場對於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新船需求顯著增加。
業界高階指出,船公司持續大手筆造船,其實還有一個最大原因,那就是「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