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櫃船訂造狂潮是迎來繁榮還是過剩 謝志堅看船東60年經驗可應對

▲謝志堅看這一波貨櫃船訂造狂潮,船東歷經5、60年曆練,已具有足夠應對能力。(圖/取自紐澤西港務局官網)

記者張佩芬/綜合報導

根據克拉克森(Clarksons)今年9月最新統計,全球待交貨櫃船已經突破1千萬箱(20呎櫃),約佔現有運力30%,創歷史高峰。這股訂單狂潮被形容爲「錯失恐懼症」(FOMO),船東是迎來新一輪繁榮,還是又一次產能過剩,仍是未定之數,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認爲,無論結果如何,海運界經過5、60年的歷練,已具有足夠的應對能力。

Alphaliner是估計全球建造中貨櫃船達995萬箱,遠高於2008年創下的高峰紀錄712萬箱,時間跨度上也大幅拉長,部分新船交船期甚至排到2030年之後。但Alphaliner也透露,因爲部分船公司非股票上市公司,資訊收集有不全或不及時狀況,訂單規模有可能已經達到1040萬箱,克拉克森則是估到9月10日止共1004萬箱。

謝志堅指出,這波訂單狂潮有三大因素,一是船公司因爲經過疫情紅利,資金雄厚;二是環保意識與相關法規帶來的船隻汰換需求;第三就是擔心跟不上同業的「錯失恐懼症」。

過去5年因爲疫情與紅海危機讓船噸需求大幅拉高,未來10年則是估計印度、西非等新興市場數以百萬計的新中產階層崛起,全球貨運需求仍將持續成長。

大陸信德海事網分析,船隊結構老化也是船東積極造船的主因。全球貨櫃船的平均船齡爲13.7年,雖不算過度老化,但中型船舶的更新需求特別迫切,加上環保法規不斷收緊,航運業必須通過引入新一代更節能、更環保的船型來應對未來挑戰。

「錯失恐懼症」也不可忽視。許多船東在看到競爭對手加碼擴張時,會選擇跟進,以免喪失市場佔有率,加上航運業的週期性規律:亦即即便船舶生命週期中有一半時間僅維持收支平衡,但往往只需數年的高景氣即可覆蓋全生命週期的成本。

隨着國際海事組織(IMO)減排法規的收緊,船東們普遍傾向於配置替代燃料預留設計,如LNG、甲醇甚至氨燃料系統,同時船廠在新船設計中也越來越強調能效提升。

此外,降速航行也被視爲降低排放的「低垂果實」。每降低一節航速,單位排放水平顯著下降,但與此同時,對名義運力的需求也會相應增加,從而進一步放大新船的市場價值。

然而產能過剩的風險確實存在,如果全球經濟進入衰退,或紅海繞航危機得到緩解,導致運力需求驟降,大量新船交付可能迅速加劇市場壓力,創紀錄的背後是選擇與博弈。

貨櫃船運自1970年開始快速發展,謝志堅認爲,不論這次訂單狂潮結果如何,各國船東經過5、60年的歷練,市場不好的時候,減班、減速、船舶閒置、加速舊船拆解都是應對辦法,而相關的國際貿易從過去的中國加一到現在的美國加一,分散製造國,分散出口國,都有調節應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