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二郎鎮:“鄉村振興夜校”聚民智 “小板凳”上共謀田頭新篇

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暮色四合,炊煙漸散,宿松二郎鎮的農家院落卻亮起盞盞燈火,聚攏起熙攘人羣。一張張小板凳圍出方方天地,一場場別開生面的“鄉村振興夜校”在此間悄然鋪開。這不僅是政策宣傳的流動講堂,更成爲幹羣共商村務、匯聚民智的開放平臺,生動踐行着“開門搞教育”的深刻內涵。

夜校做“政策翻譯官”,惠民春風入農家。“養老金認證咋操作?”“產業獎補要啥條件?”在界嶺村的夜校現場,村民們的提問此起彼伏。鎮村幹部手持政策清單,化身“翻譯官”,將生硬的專業術語轉化爲鮮活的鄉音土語,結合村情實際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二輪土地延包、產業獎補等政策掰開揉碎講給村民聽。從醫療養老的報銷比例到惠農補貼的發放標準,曾經“放在辦公桌上”的政策紅利,如今化作村民手中實實在在的“明白卡”。夜校這方移動課堂,讓惠民政策穿透服務羣衆的“最後一公里”,精準滴灌到田間地頭、農家院落。

板凳搭“村務議事廳”,民生決策更透明。“石咀村主幹道沿線人居環境整治怎麼開展?”“部分損毀路燈需修繕,資金怎麼籌措?”議題在夜校板凳會上剛一拋出,村民們便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鄉村振興夜校的“小板凳”,搭建起羣衆參與村務管理的“議事廳”。村級發展規劃的制定、環境整治方案的優化、集體資金使用的明細等事項,都在村民與村幹部圍坐共議中走向透明化、達成共識。村民們從村務管理的“旁觀者”變身“參與者”與“決策者”,鄉村治理的活力在一次次熱烈討論、思想碰撞中被充分點燃。

課堂變“幹部練兵場”,青年成長強才幹。夜校的燈火不僅照亮了政策宣講與村務議事的現場,更成爲培育鄉村新生力量的熔爐。90後村幹部小朱深有感觸:“在夜校直面羣衆訴求,解答覆雜疑問,比在辦公室學十遍理論都管用!”組織夜校籌備、傾聽記錄民聲、梳理反饋意見、協調落實事項的全過程,讓年輕幹部在直面羣衆、化解矛盾、推動工作落實的實戰中迅速成長。幹羣距離在板凳圍坐的家常話中不斷拉近,一批懂農業、愛農村、善溝通的青年骨幹在夜校的“實踐大考”中脫穎而出,練就了服務基層的真本領。

自夜校開辦以來,累計開展政策宣講56場,收集村民意見建議190餘條,推動解決人居環境整治、就業幫扶、產業幫帶等民生實事35件。通過夜校這一平臺,幹羣關係在共學共議中日益緊密,村級事務在民主協商中愈發透明,一批有潛力的後備力量在實踐鍛鍊中茁壯成長。如今,“鄉村振興夜校”已成爲二郎鎮鄉村治理的“連心橋”。這方由“小板凳”圍成的天地,正持續釋放着強大的組織力和凝聚力,有力推動着二郎鎮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在田間地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湯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