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鄉村振興 葛嶺鎮共議路名傳承鄉愁
爲深化鄉村治理,傳承本土文化,助力鄉村振興,葛嶺鎮人民政府組織轄區21個村代表召開"葛嶺鎮未命名道路徵求意見會",通過村民共議、專家指導、文化挖掘相結合的方式,對全鎮首批50餘條無名村道進行規範化命名,讓鄉間小路承載起鄉土記憶,成爲鄉村振興的文化紐帶。
鄉賢耆老共話地名文化
在葛嶺鎮文化站會議室內,各村代表手持精心準備的命名提案熱烈討論。"這條石板路連着清代舉人故居,叫'文曲巷'更能體現歷史底蘊""村口古樟樹是祖輩乘涼議事的地方,建議命名爲'樟蔭路'"……鎮民政辦特別邀請民俗專家參與論證,確保名稱既符合規範又保留"鄉音鄉情"。
科技賦能留住鄉愁記憶
此次命名工作創新採用"線上+線下"同步徵集模式。鎮規劃所負責人介紹,新命名道路將同步錄入電子地圖,設置標識牌,並附二維碼講述地名故事,讓遊客掃碼即可瞭解葛嶺的茶鹽古道、紅色交通站等文化印記。
道路命名助力鄉村振興
以前快遞都寫'葛嶺鎮XX村第三岔路口往東200米,現在有了規範路名,我們的青梅、筍乾更好走出大山了!"巫峰村村民代表興奮地說。據悉,首批命名道路多集中在鄉村旅遊示範帶和農產品集散區,鎮政府將結合路名系統開發文創旅遊路線,打造"一路一景一故事"的特色文旅品牌。 鎮長陳國輝表示,道路命名是鄉村精細化治理的重要實踐,下一步將建立地名文化保護長效機制,把更多體現農耕文化、紅色基因、生態特色的元素融入鄉村建設,讓每一條道路都成爲傳承文明的活化石,爲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
(編輯:中國日報社福建記者站 胡美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