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人返鄉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沈燕芬 餘青青 嶽巧雲 寧芬芳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着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近年來,一批批年輕的“新農人”回到鄉村,他們以信仰爲筆、以大地爲紙,用自身的努力和奮鬥,爲鄉村振興之路添磚加瓦。全國兩會期間,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了多位青年代表委員,他們都是紮根鄉村大地、投身美麗鄉村建設的“新農人”。
全國人大代表沈燕芬
想投身“三農”工作首先要因地制宜找準特色
全國兩會期間,北青報記者採訪了90後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增城星級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沈燕芬。
2020年,沈燕芬辭去了在深圳的白領工作,回到家鄉廣州市增城區石灘鎮,成爲一名“新農人”。第二年,她帶領自家合作社,與其他幾家農機合作社抱團發展,組建了廣州市第一家農機聯合社。如今,她的身上有很多的標籤,比如,“90後新農人”“女拖拉機手”“全國人大代表”“短視頻博主”“農機土專家”等。
在沈燕芬看來,“新農人”和傳統農民是有區別的,“現在還延伸出來運營師、選品師以及農村職業經理人等職業,從事這些職業的人也都是‘新農人’。”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沈燕芬積極參與了多項“新農人”培訓項目,鼓勵更多年輕人投身鄉村振興事業。
“去年我參與了許多培訓工作,看到不少大學生和年輕人深入田間地頭實踐,他們不怕苦、不怕累,對鄉村振興充滿熱情,這讓我非常感動。”
沈燕芬說,許多年輕人在參與農業實踐後,對鄉村振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選擇留在農村創業。“他們會覺得我們在做的事情很有意義,也想要回農村來做點事情,這一點讓我特別欣慰。”
同時,她也對想要投身“三農”工作的年輕人提出了建議,“首先還是要因地制宜,找準當地特色,還要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和相關政策。”
她認爲,要真正把投身鄉村振興工作的年輕人留下來,歸根到底還需要完善的職業發展機制和一系列相關的保障措施,讓他們能在這個行業看到希望,從而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今年,沈燕芬圍繞“農業科技創新、農業安全韌性增強、農村生態價值轉化”三大方向,提出兩項建議。
隨着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機手已成爲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可以說,農機是糧食生產的‘鐵牛’,農機手是駕馭‘鐵牛’的‘新農師’,只有讓農機安全有保障、農機手有奔頭,農業現代化才更有底氣。然而,目前農機手面臨工作風險高、收入不穩定、社會保障不足等問題。”
她希望推行“普惠保險+精準補貼”模式強化農機安全保障,逐步探索建立普惠性農機保險體系,開發“維修無憂附加險”,創新“保險+服務”產品,強化農業生產安全保障。
同時,要大力推廣“師徒制”農機人才培訓模式,鼓勵農機合作社定向培養一線技能人才,加速培育一支懂農機農藝、能經營管理、會操作維修的農機技能人才隊伍。另外,推動“科研機構+農機合作社”產學研合作,加速農機創新與成果轉化應用。“只有讓農機手安心工作,農業機械化才能更好地推進,農業生產效率才能進一步提升。”沈燕芬說。
“農田碳匯交易試點”也是她關注的話題之一。“其實農田不僅能產糧,還能‘產碳票’,把綠水青山變成真金白銀。”沈燕芬說,農田碳匯是“隱藏的財富”,我國農田生態系統年固碳量超5億噸,但碳匯價值尚未有效轉化爲農民收益。
她建議,加快制定農田碳匯覈算標準,支持主產區試點交易;將農田碳匯納入國家碳市場,收益反哺農田建設和農民;設立“減排獎勵基金”,鼓勵農民參與低碳耕作。讓農田不僅能產糧,還能“產碳票”,讓更多綠水青山成爲金山銀山。
文/本報記者孟亞旭
供圖/受訪者
全國人大代表餘青青
針對紮根農村的羣體給予更務實的培訓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樅陽縣青園心家庭農場負責人餘青青是從樅陽縣樅陽鎮新豐村走出來的大學生。2014年,26歲的餘青青辭去城市工作,返鄉創業成爲一名“新農人”。
從筆桿子回到鋤頭杆子,餘青青直言沒有落差感。“因爲我本就是農村人,回到家鄉有着天然的心理親近。”餘青青說。
返鄉創業後,僅用2個月時間,餘青青就完成了200餘畝的土地流轉,建起150畝蔬菜鋼架大棚。
工人從哪裡來?餘青青召集來留守在村裡的鄉親們,以“日結”的方式體現自己的誠意。如今,樅陽縣青園心家庭農場的固定人工在20餘人左右,農忙時可達到二三百餘人。
基礎設施和人力獲得了保障,接下來須有技術鋪路,才能讓老產業煥發新活力。
2014年,餘青青用10萬元年薪請來了技術專家,住在當地指導農戶。從選種到種植,直至最後收穫,全流程把控。
不僅如此,重拾鋤頭杆子的餘青青,也開始紮紮實實地自學農業養殖知識。她集納衆家之長,然後在自家的田地裡試驗,再將成功經驗無償分享給鄉親們。
在餘青青的農場裡,機械化程度正越來越高。“無人機、旋耕機、滴灌技術的使用讓我們的效率越來越高。”餘青青舉了個例子,如今在播種小麥時,20畝地,兩臺機器只需4個小時就能完成翻地加播種。如果換成人工,同樣的工作量需要5個人工作10天左右。“科技帶來的效率提升,在5年前,是我們想都不敢想的場景。”她說。
除了樅陽縣青園心家庭農場,安徽省金銅蔬菜種植有限公司、樅陽縣青園心生鮮食品配送中心的成立,讓餘青青的蔬菜產業鏈有了更完整的上下游。
她介紹,公司和農場除了種植還承擔了育苗業務,所育的苗不僅供農場自用,還可以賣給周邊農戶,方便種植。而配送中心承擔了點對點的蔬菜購買運輸訂單式服務,購買者多爲當地企事業單位的食堂,也解決了農民賣菜難的問題。
對於“新農人”這一角色,餘青青有自己的理解。
“‘新農人’的本質依然是農人,他是接地氣的。農民的堅韌、奮鬥的精神不能丟。”餘青青說,“新農人”最大的優勢是善於學習、推陳出新。“上大學的經歷能夠提升你的視野,鍛鍊你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這些能力能讓你在未來的生活中不懼觸碰未知。”
餘青青認爲,通過學習,有知識的青年人帶着新理念下沉到農場,打破原有農業的種植、養殖、銷售模式,能夠創造更好的經濟發展模式。“‘新農人’的這個‘新’,才實現了最大價值。”
餘青青表示,她也一直在關注農村實用型人才培養以及大學生返鄉創業方面的話題。她建議,要針對紮根農村的羣體,給予更務實的培訓,通過鼓勵自學、集中短訓班、組織走訪調研等形式增加其實用性的專業技術知識。
在今年赴京上會的行囊裡,餘青青特意裝進了兩張照片。一張拍攝於2014年,畫面中是一條村間泥巴土路;另一張拍攝於10年後,同一地點已經鋪上了水泥路。餘青青說,她要向遇到的人講述新豐村這10年間變化的道路。“人帶着新點子回來了,路鋪好了,就能把田間豐富的物產送出去,讓村民增收落到實處。”
文/本報記者熊穎琪
供圖/受訪者
全國人大代表嶽巧雲
新農人要打造多元化農業實用場景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綠農興雲智慧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嶽巧雲來自北京市平谷區。從回鄉創業的農民,到帶着百姓致富的“嶽總”,她是名副其實的“新農人”。
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嶽巧雲從“新策略”“新模式”“新理念”等角度談新農人的責任和擔當。
她說:“‘新農人’不能僅僅有情懷,更重要的是責任。要打造豐富的農業領域新場景、實用場景,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在參加北京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嶽巧雲提到平谷區電商直播的相關進展。去年,嶽巧雲在兩會上提出《推進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在商務部的支持下,同年4月底,平谷成立村播總部基地。
“我們組織村民學習電商知識,並搭建了電商平臺,不僅將特色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還引進很多知名電商企業來平谷創業就業。”嶽巧雲說。在實踐中,很多農民只關心自己的產品能不能夠通過電商賣出去,其實更應該注意的是,在應用場景中學習更多知識。不僅要賣更高質量的產品,也要賣產地的豐富資源。
那如何搭建這樣的場景呢?作爲“新農人”,嶽巧雲更關注產業鏈。平谷正在打造“農業中國芯”,這就需要從種業、種源到銷售,再到服務,打造全鏈條、全路徑的產業鏈。
在整個產業鏈中,村播是一種新的銷售渠道。嶽巧雲提到,下一步,還會加大電商直播力度,加大農業技術人才的培訓力度。
不僅關注電商,嶽巧雲也帶着廣大農民“觸網”。在她的朋友圈中,經常展示博士農場和村民們自己種的農產品。能吃的菊花、糖心紅薯、白梨……通過網店、小程序、羣接龍等“私域流量”,品質高的農產品經常被“秒光”。同時,通過逐漸積累起來的粉絲羣,與平谷桃相關的農產品和文創品也逐漸打開市場,成爲“爆款”。
除了“觸網”,嶽巧雲認爲,線上線下相融合也是一個很好的場景。“網上是一種渠道,但大家也想摸一摸、嘗一嘗,所以我們也打造了專賣店讓大家來體驗。”
因爲帶動了村民增收,促進了鄉村振興,嶽巧雲獲選全國人大代表,也帶着“新農人”的標籤。
提到“新農人”,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嶽巧雲反而先向記者發出三連問:“什麼是‘新農人’?你幫扶了多少農民?你帶動了多少產業實現了增值?”
嶽巧雲說:“跟着政府要政策,這不是‘新農人’要做的,‘新農人’一定是集合型的人才,集合很多的資源導向到農村。要拓展農業新場景,打造更多的多元化實用場景,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在嶽巧雲看來,作爲全國人大代表、作爲“新農人”,最重要的是藉助國家政策更好地發展本地農業,扶持農戶,而不是發展個人。在發展本地農業時,要注意挖掘更好的農產品作爲主業,填補市場空白。同時,她誠懇地向全國各地的“新農人”提出建議:在剛回鄉時,要重視農產品的品質,做出自己的品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後,要從人才和科技上着手,爲人才搭建成長平臺,助力新科技在廣袤的大地上“開花結果”。
文/本報記者劉洋
供圖/受訪者
全國人大代表寧芬芳
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回到鄉村建設鄉村
“稱呼我是‘新農人’,第一是因爲我比較年輕,90後回鄉種田;另一個是因爲我丟棄了傳統的種田方式,運用現代新技術,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種田。”全國人大代表、慈利縣芬芳種養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寧芬芳說。
寧芬芳1990年出生,是土生土長的湖南長嶺崗村人,長嶺崗村曾是貧困村。寧芬芳畢業以後,走出鄉村在城市工作。
2018年,她辭去城裡的工作回到家鄉村委會任職。在此期間,寧芬芳通過學習各項政策,認識到了加強耕地保護、保持糧食產量的重要性。
2020年,寧芬芳辭去了村委會的工作,當起了“全職農民”。她成立了慈利縣芬芳種養專業合作社,擴大種植面積,探索規模化種養殖。“我要做一個糧食守護者。”
正式開始種植耕地以後,寧芬芳發現,農業耕種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簡單。“想要發展現代農業,讓機械在田地裡運作起來,有資金壁壘,還有技術壁壘。”
剛開始,寧芬芳流轉了自家周邊40多畝拋荒的農田作爲“首陣地”。沒有資金她就四處籌措和貸款,沒有種田經驗她就虛心向前輩、鄰居請教,自己下地耕田、插秧。收割機、耕田機、插秧機、無人機等農機設備,寧芬芳逐一學習,並認真鑽研水稻種植、綠色防控等技術,逐漸成爲“種地專家”。
隨着土地流轉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寧芬芳的合作社。現在合作社流轉土地達到1000多畝,所有土地均實行機械化耕種,還帶動當地300多名留守婦女就業,拉動了村民增收。
“一開始,我們合作社年輕人很少,2023年我統計了一下,工人平均年齡是69歲。”寧芬芳說:“他們年紀大了,新技術和機械的使用,需要年輕人加入。”
後來,寧芬芳在網絡平臺發佈自己的“種田生活”,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瞭解到,現代化種田已經不是以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畫面了,這吸引了一些年輕人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年輕機械手一共有7人,他們身兼數職,每個人都會使用好幾種設備,成爲‘操盤手’。”
現在,合作社的機械化率已經達到80%以上。“因爲我們這裡是丘陵地區,機械化的發展受到地形限制,但我們不斷與農業新技術融合,持續提高科技含量。”
“以前,我女兒總問我,爲什麼要種田,說別人的媽媽是醫生、老師、警察,我的媽媽是種田的。”寧芬芳的女兒正在上小學,寧芬芳說:“現在她說,媽媽你好厲害,你種田能種到北京去、到人民大會堂裡去。”
2023年,寧芬芳當選爲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我很意外,我覺得自己只是種了一畝三分地。”不過,隨着這三年的履職,寧芬芳逐漸明白了,自己作爲年輕人能夠回鄉,爲耕地保護、糧食生產貢獻力量,可以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回到鄉村、建設鄉村。
現在,除了種田、帶動農民增收,寧芬芳還有一個重任就是履職全國人大代表。“作爲全國人大代表,就是要給老百姓辦事,要把羣衆的聲音、訴求傳遞出來。”
當下,對於青年人回鄉創業,寧芬芳結合自己的經驗,對青年寄語。“如果以後想回鄉創業,希望大家能夠在外面學好本領,將自己所學所見帶回到家鄉,一起來建設家鄉。”寧芬芳說:“回到家鄉以後一定要腳踏實地,不能遇到困難阻礙就選擇縮回去了,希望大家能爲鄉村振興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文/本報記者高語陽
攝影/本報記者劉暢
本版統籌/徐鋒劉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