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上生產線?川普迴歸美國製造夢恐難圓 美媒揭難堪現實
美國製造業很難留住員工。(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製造業的復興,真的沒有川普總統想像中那麼容易!川普祭出關稅大棒,目的之一就是要把製造業搬回美國本土。可是真的會有那麼多美國人願意回到工廠裡面,從事像是「鎖螺絲」這樣的工作嗎?美媒報導指出,事實上美國有近50萬個製造業職缺等待填補,然而調查卻顯示,一般美國人顯然對製造業工作避之不及。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數據顯示,在製造業工作的勞工,不僅需要面對非常嚴格的輪班制度,他們的平均薪資水準,實際上比私營部門的整體還要低7.8%。這樣的情況,與1980年形成鮮明對比。在當時,製造業的薪資水準反而還高出了3.8%。不僅如此,行業工會代表人數的減少,也讓製造業在招募員工方面,面臨更爲嚴峻的挑戰。
除了薪資之外,美國就業研究機構Upjohn研究所經濟學家Susan N. Houseman表示,工廠僱主還需要面對其他的挑戰,其中包括大衆對於工廠工作可能比較骯髒、危險的誤解,還有在1990年代,以及21世紀初期,因爲工廠外遷所引發的製造業裁員浪潮所留下來的創傷。她指出,「人們看到在社區裡面發生了這些事情,他們可能會認爲,這並不是一個穩定的職業」。
很多製造商都發現,如何留住員工,其實和招募新員工一樣困難。新進的員工常常會選擇離職,去尋找工作負擔比較低,或者薪水更高的工作。
報導中以金屬鑄造廠「Quaker City Castings」爲例,點出了美國製造業面臨的困境。儘管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該公司的平均薪資已經上漲了30%,但老闆Joseph Korff坦言很難留住員工,如果招聘20人,大約2人或3人願意留下來發展,其他人只做幾周或幾個月就辭職。
工作辛苦,可能還是造成製造業員工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目前在Quaker City工作,現年25歲的Zachary Puchajda表示,他是經由朋友的介紹纔開始從事金屬鑄造這個行業。但是很多人都說,他們絕對不會選擇在這樣的地方工作,「因爲太辛苦了」。
另外,在鑄造廠內負責制模的36歲單親媽媽Cynthia Johler也坦承,經常看到新人才來幾天或幾個月就離開。她是廠內極少數的女員工之一,工作已有3年,同事戲稱她爲「黑寡婦」(Black Widow)。她的腳在去年因爲被塑膠模具箱砸到,造成骨折,必須穿着固定靴行動2個月,還好公司有提供相關的補貼。
專注於行業人才發展的非營利勞動發展研究機構「製造業研究所」(Manufacturing Institute)所長Carolyn Lee強調,勞動力短缺已經嚴重限制了企業產能的擴張,「總不可能蓋好工廠就指望工人神奇地立即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