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發部長林宜敬專訪》生態很重要 軟體、AI突破 得靠自由競爭

數發部部長林宜敬。圖/王德爲

對於AI產業發展,數發部長林宜敬有一套邁向成功的想法。他特別強調「生態」的重要,因爲軟體產業的創新突破與發展,一定要來自民間產業的自由競爭,也正是美國與中國現在第二次冷戰的主軸。

「當時我們都還很年輕」,林宜敬幽默起了話頭,從1950年代說起,舉例美蘇第一次冷戰時期,1957年無預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Sputnik-1)震撼西方世界。

林宜敬說,曾經有一陣子蘇聯非常強大,經濟情況也很好,實施計劃經濟,完全由政府主導科技發展。但美國的做法是什麼?就是自由競爭。包含像是國防工業什麼樣的型態都有,如洛克希德馬丁、波音等等,結果是美國贏了。

美國政府好像也沒有主動、主導做一些科技產業發展的事,反而民間的產業力量最大。

林宜敬分析,現在進入所謂的第二次冷戰,核心命題是經濟戰、是科技戰,原本的問題、爭議點也是一樣,美國人認爲蘇聯解體後,第一次冷戰已經結束,世界走向美國的自由民主、代議制度加上自由經濟。

回顧當時,史丹佛大學教授、日裔美國作家的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經寫了一本書,《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之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探討政治和經濟的自由與平等能否讓專制轉型爲民主社會,林宜敬說,結果中國進入WTO,透過政府主導補貼科技發展,破壞了規則,所以美國認定不守規則,希望把它排除在原來的體系之外。

美國科技業發展還是以自由經濟爲主,林宜敬認爲,尤其是軟體業,像是ChatGPT、Google Gemini、Claude都是民間做出來,中國也是一樣,有DeepSeek、千問、阿里巴巴、騰訊也都民間企業。

但他認爲,中國其他產業譬如汽車工業、晶片產業、半導體都是政府很強力主導,軟體相對放手,結果中國軟體業相當強,這就告訴我們,對於軟體產業,政府製造一個適合產業、AI產業發展的環境,而不是強力主導,因爲只有民間纔有創造力,纔有靈活度。

林宜敬回想自己創辦軟體公司經驗,「開公司的時候,只有生存壓力,纔會把你所有潛能給逼出來」,臺灣要發展軟體業、發展AI,還是必須回到自由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