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新型浮動費率基金髮行:管理人更重持營,銷售節奏“細水長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黎雨辰 北京報道

繼過去10日內快速經歷了申報、受理和獲批後,5月27日,首批新型浮動費率基金(下稱“浮費基金”)正式開售。

公開信息顯示,已獲批的26只基金中,5月27日啓動發行的共有16只,包括易方達、匯添富、廣發、富國、嘉實、天弘、華夏、平安、南方、宏利、銀華、博時、中歐、交銀施羅德、華安、東方紅旗下產品。多數產品將於6月中下旬結束認購,在募集目標的設置上,最高有基金設置了80億元。

作爲公募行業開啓改革新篇的關鍵一着,新型浮費產品“千帆競發”背後,機構在營銷上仍然火熱。從各家的營銷材料來看,主要的宣傳點一在浮動費率的設置科普,二在強調擬任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能力,如選股策略、歷史勝率、價值投資等。

截至5月27日收盤,從部分流傳出的渠道數據來看,已有部分機構旗下的浮費基金首日銷量破億。不過也有多家參與此次發行的公募機構向記者表示,對比此前銷售“戰火”激烈的指數產品,此次在發行浮動費率基金方面,行業整體的銷售節奏可能會更“細水長流”一些。

一方面,相比指數產品,發行作爲創新型主動權益產品的浮動費率基金,對基金公司和渠道端都意味着更多的學習時間和學習成本。另一方面,比起追求“快速結募”,基金公司注重持營,對投資者做好浮動費率科普和產品意義的宣教,可能是優先級更高的選項。

平均認購期不到1個月

5月7日,證監會發布《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對新設立的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大力推行基於業績比較基準的浮動管理費收取模式。此後,首批新型浮動費率基金應聲落地,標誌着基金業在產品供給側的又一次深度優化。

渠道方面,一批託管行也正整裝待發。在26只獲批產品中,建設銀行託管了最多的浮費基金,共達7只,其中包括在5月27日首批發行的華夏、博時、富國、華安、銀華旗下的5只。

中國銀行和浦發銀行則各自託管了3只浮費基金,全部在5月27日啓動發行,其中前者涉及嘉實、易方達和廣發基金,後者涉及交銀施羅德、東方紅資管和天弘基金。

此外,在首批發行的浮費基金中,還有農業銀行託管的匯添富、平安和宏利基金旗下產品,工商銀行託管的中歐基金旗下產品,和中信銀行託管的南方基金旗下產品。

從公開信息來看,首批獲批的26只基金均爲全市場選股的混合型產品,在業績比較基準上對標滬深300、中證A500、中證500、中證800等主流寬基指數,並部分參與港股和債券投資。其中A股+港股的股票倉位中樞,在基金業績基準中普遍佔到80%左右。

管理費的分檔計提,無疑是此次產品設計上的最大特色。首批26只新型浮動費率基金對三檔費率水平的設置比較統一,基準檔、升檔和降檔的費率分別爲1.2%、1.5%和0.6%。如持有期間產品實際業績表現符合同期業績比較基準的,適用基準檔費率;明顯低於同期業績比較基準的,適用低檔費率;顯著超越同期業績比較基準的,適用升檔費率。

而對比2023年發行的浮動費率基金,此次的浮費基金,還將管理費收入與投資者實際盈虧情況進一步掛鉤,將費率的計提細化至單客戶、單份額維度,從而真正實現千人千面的差異化收費。

承擔着公募基金改革的重要使命,一批管理人意欲在此次新型浮費基金上有所發力。在募集規模上,除了中歐大盤智選爲發起式基金、自有資金持有1000萬元即成立外,其餘首批發行的新型浮費基金的成立規模均爲2億元。

具體來看,在公開了募集目標的基金中,廣發基金最有“野心”,將旗下浮費基金的募集規模上限設在了80億元,易方達、平安、華夏、天弘基金的募集目標則是50億元,此外,還有嘉實基金、東方紅資管分別設置了30億元和20億元的目標等。

按照此前披露的認購節奏,多數日內啓動發行的浮費基金將在一個月內募集完畢。其中,易方達、東方紅、廣發、嘉實、天弘基金旗下產品的認購期截至6月17日,其他大部分基金也在6月下旬完成結募。計劃發行最久的則是富國均衡配置混合,認購期一直持續到8月26日。

更重投教、重持營

無論是從獲批到認購都跑出的“加速度”,還是從管理人到渠道端都馬不停蹄的發行盛況,此次首批浮動費率基金的火熱發行,都不難讓人聯想起去年9月以來中證A500指數產品的問世。

據瞭解,此次浮費基金的銷售競爭依然比較激烈。一家參與此次產品發行的頭部公募機構人士告訴記者,公司從5月初開始集中啓動了發售準備,“整個月都在忙這個產品”,包括材料設計、渠道對接、系統優化等。

眼下,伴隨認購發令槍響,機構對產品的宣傳也密集啓動。在形式上,從記者獲取到的營銷材料來看,摺頁、長圖、海報、短信齊上陣,還有一些機構就產品的重點問題,專門爲投資者準備了QA式的“快問快答”。

不過從整體的營銷投入來看,也有多家公募人士都和記者提到,行業對本輪浮費基金宣傳的規模和節奏,整體會比指數產品更和緩一些。

“感覺這次不少機構準備慢慢賣幾周,一兩天快速結募的情況應該沒那麼容易出現了。”另一頭部公募人士向記者推測稱。

還有公募市場部人士表示,開售的前幾日並非公司旗下產品的衝量期,“預計主力資金更多會在端午假期後再進來”。

而究其原因,記者綜合瞭解到,一是發行節奏的極致壓縮,使得部分渠道目前依然需要時間來逐步跟進。

“產品從上報到獲批非常快。”有大型公募人士對記者稱,公司從上週浮費產品獲批後便開始推進售前安排,但很多銀行在銷售準備、內容學習、內部動員等方面,都很難立刻到位,需要1-2周來鋪開相關會議。

二是新型浮動費率基金作爲創新型主動權益產品,相比指數產品宣傳難度更大。

由於指數基金的差異化不大,各家管理人在衝規模時主要比拼在營銷上的資源投入。但浮動費率產品不僅是主動權益基金,還涉及到費率結構的改變和新設計,因此往往意味着更個性化的賣點設計,和更高的投資者理解難度。

還有公募人士向記者坦言,由於投資者選擇基金的出發點是“賺錢”而非“省錢”,浮動管理費在宣傳上只能作爲錦上添花,要想成功給投資者“種草”,歸根結底還要落回到業績表現上。而上一輪發行於2023年的浮動費率基金,整體在業績上沒有特別突出的競爭力,使得部分投資者對於此次新發浮動費率基金仍在保持觀望。

從Wind數據來看,相較指數類產品,主動權益基金在2025年整體確實面臨着更大的發行難度。截至5月26日,全市場年初迄今的混合型基金總髮行規模爲178.57億元,相較去年同期降幅超50%。

不過也有機構指出,年初迄今,主動權益基金的業績已有所回升。截至5月26日,萬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今年以來獲得3.43%的正收益,表現優於滬深300、中證500等主流寬基指數。

而更重要的還在於,產品屬性與監管導向的影響,讓管理人更注重投教、持營,強調細水長流。

有受訪人士提到,儘管此次浮費基金屬於新產品發行,但在公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監管對公募行業的導向越來越重持營、輕首發,加之浮動費率基金的產品特性,都會讓機構更強調對投資者的持續性宣導,以使其充分理解產品背後的意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從各家的營銷材料來看,對產品浮動費率的計算模式和意義科普,是此次基金髮行宣傳中的重點。多家管理人均強調稱,創新的收費模式,實現了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利益深度綁定,激勵管理人提升投資能力,追求業績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此外,爲了給投資者吃下長期業績的“定心丸”,此次新發行浮費基金的公募,均派出了中長期績優基金經理坐鎮管理,並在營銷中強調擬任基金經理的長期主動管理能力,如選股策略、歷史勝率和超額表現。

其中,“價值投資”幾乎是機構對本次擬任基金經理風格的共性宣傳詞彙。對基金經理風格的其他宣傳高頻詞,還有擅長對標指數、實現收益增強、重視絕對收益、踐行長期投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