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鄭麗文接班 國民黨轉型試煉(何振盛)

鄭麗文成爲國民黨創黨以來的第2位女性黨魁。(範揚光攝)

18日的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由前立委鄭麗文勝出,她將成爲國民黨創黨以來的第2位女性黨魁,不僅標示着青壯世代接班成功,也是藍營尋求現代化轉型的一場試煉,展現新世代挑戰舊勢力的象徵性意義。

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有三大特徵:激烈競爭、世代對抗與資訊戰疑雲,使其成爲國民黨重塑自我的分水嶺。

首先,本次選舉呈現少見的「多角混戰」,參選者橫跨不同世代與派系,從資深的郝龍斌到改革派的鄭麗文,各自代表不同的黨內力量。這雖展現黨的多元,但也暴露出路線撕裂:保守派主張迴歸傳統藍營價值與兩岸協商;改革派則倡議擺脫對中國的依附思維,重建與青年及中間選民的連結。

其次,世代矛盾浮上臺面。年輕黨員對「九二共識」的距離感與日俱增,老世代強調組織紀律與穩定,新世代則追求理念革新與公共溝通。這種「組織對形象」、「資深對新潮」的對立,反映國民黨長年未解的結構問題─如何在不失根基的前提下吸引新世代。

更具警訊的是境外資訊戰的滲透。國安單位揭露,選舉期間大量TikTok與YouTube帳號散播偏頗內容,疑與境外勢力有關。雖無明確證據指向中國,但此現象凸顯政黨內部選舉亦成外部認知戰的新戰場。當國民黨被質疑受滲透,其自主性與公信力均受考驗,也揭露臺灣法律在防範境外介選於政黨層面的漏洞。

在這樣的背景下,鄭麗文以黑馬之姿勝出,象徵一種世代與路線的翻轉。她的勝選關鍵在於三點:形象重塑、世代連結與語彙創新。她以「女性、理性、中間」形象突破藍營的剛性框架,主張國民黨應「重返社會對話」、強化民主防衛與多元外交,成功吸引中間與年輕選民。她的動能來自網路與青年黨員,而非傳統派系動員。

在兩岸論述上,鄭麗文以「不反中但保主體」爲基調,承認「九二共識」爲歷史事實,但主張以「民主對話、互不隸屬」重啓交流。對外則強調與美日合作、推動政黨外交,試圖重建國民黨的國際形象。這種語彙的轉化,使她在黨內外皆具延展性。

鄭的當選亦改變藍白關係。她傾向與民衆黨以「政策平臺型」合作,推動青年就業、數位治理與外交透明等議題,而非僅追求席次交換。此舉雖降低民衆黨的戒心,卻可能引發黨內保守派不安。若她能修補中央與地方間的落差,國民黨在2026地方選舉中或可重拾都會區競爭力;反之,若派系反彈難以整合,恐重蹈「藍白分裂」覆轍。

展望2028總統大選,鄭的領導將使國民黨出現三條可能的路線:中間化改革路線、傳統派回防路線,以及與民衆黨策略聯合路線。若她能打造「現代保守主義」品牌,藍白關係或從策略性結盟升級爲結構性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鄭在選舉中亦曾遭指爲「境外勢力支持對象」,使其須強調自身路線的自主性與臺灣主體性。這反而迫使國民黨重新思考如何在維持兩岸交流的同時,擺脫「親中依附」的形象。未來若中方再以資訊戰介入,可能將遭遇更強的社會反彈。

鄭麗文的勝出,象徵國民黨從「傳統反綠聯盟」走向「多元現代保守」的開端。這一步或充滿風險,卻是國民黨走出舊時代、重新尋找政治生命的必要起點。(作者爲佛光大學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教授、臺灣對外關係研究暨發展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