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一人民主 就職週年疑賴高漲 (何振盛)
回顧這1年,賴清德總統的成績單難言及格。圖爲賴清德接受「敏迪選讀」網路頻道專訪。(取自敏迪選讀)
2024年5月,賴清德總統就職時曾許下「穩健治理、和平兩岸、持續改革」的承諾。然而走過任期第1年,這些口號在現實中逐漸顯得蒼白,社會上「疑賴」的聲浪日益高漲。
首先,在賴清德執政1週年前夕,隨着核三廠2號機在17日除役,臺灣正式步入「非核家園」,但民進黨政府的能源政策卻備受質疑。在覈能退場後,臺灣能源結構未能有效銜接,火力與燃氣發電比重上升,碳排放與空污問題加劇;再生能源發展受限於土地取得與配套不足,遲遲無法填補核電退出的空缺。若賴政府持續排除核能於過渡期間的角色,未來國內勢必面臨供電不穩的危機。
其次,在兩岸關係與國際戰略層面,賴總統延續民進黨「新兩國論」的主權論述,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並推動「脫中入北」政策,試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加深與美日歐的合作。儘管此立場獲得部分臺灣民衆與國際民主陣營的支持,卻也引來北京更大壓力。在經貿現實面上,我對中的出口依賴短期難有他國可取代,而西方對臺聲援多停留在象徵層次,缺乏具體經濟承諾,使臺灣面臨「口號外交」與「戰略空轉」的兩難局面。
更引發爭議的,是賴政府面對國會制衡的態度。此屆立法院的結構,民進黨未能過半,成爲少數政府。在野黨推動《國會職權行使法》修法以強化監督,行政院不僅提出覆議與釋憲,更出現全面罷免在野區域立委、檢調搜索在野政黨辦公室等舉措,引發社會對民主倒退的疑慮。賴政府聲稱此舉是「民主防衛」,但社會普遍的觀感覺得更像是一場政治清算與權力鬥爭。
尤其令人憂心的是,賴總統日前接受網路媒體專訪,被問到如何化解國會僵局時竟以扭曲的一套邏輯辯稱:「民主的問題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還說,當人民都可以接受罷免的時候,創制、複決未來會成爲日常,逐漸推展出直接民權,也是民主的深化。賴清德以此合理化對在野黨立委的大罷免,然而,綠營立委卻又在國會阻止將重大政策交付公投,立場自相矛盾。難怪民衆黨主席黃國昌直言:「賴總統真的相信直接民權嗎?還是隻相信對自己有利的部分?」
真正成熟的民主制度不僅仰賴選舉,更在於權力制衡與對異議的尊重。若政府一方面號稱「民主防衛」,另一方面卻濫用行政、司法資源與政治鬥爭打壓異己,不僅破壞憲政秩序,也危及社會穩定。賴清德未來若無法擺脫意識形態框架與對抗式風格,恐將失去中間選民的支持與國際社會的信任。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2月民調,賴總統施政滿意度首次跌破5成,爲48.6%;不滿意度升至41.7%。TVBS近日最新民調更顯示賴清德的滿意度僅32%,創下新低,不滿意度達55%,更有高達96%的網路投票者直言「賴清德民調會持續崩跌」。這些數據都反映出民衆對其施政的不信任與失望。
回顧這1年,賴總統的成績單難言及格。選民期待的不僅是選舉的勝利者,更是能謙卑面對異議、守護民主制度的領導人。若賴總統仍以「清德宗」的帝王心態治國,拒絕改革與妥協,那麼「持續改革」只會成爲一紙空談,而臺灣民主也將沉淪爲「一人的民主」。
(作者爲佛光大學樂活產業學系教授、臺灣對外關係研究暨發展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