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投降主義只會拖垮臺灣經濟(何振盛)

期盼賴總統別把臺美經貿對等談判搞成喪權辱國式的投降主義。(總統府提供/遊念育臺北傳真)

隨着美國總統川普引爆關稅戰火,臺灣作爲高度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勢必首當其衝。原本執政團隊似乎胸有成竹,閣揆卓榮泰之前還告訴社會大衆「安心入睡」,孰料川普將臺灣列爲「骯髒15國」之一,並宣佈對臺灣課徵32%的高關稅,臺股應聲暴跌2千多點,等同打臉卓揆。卓揆隨後提出880億元支持業界方案,但力道明顯不足道。

僅僅1周左右,川普就面對美國國內與全球的巨大抗爭壓力,不得不將對等關稅暫緩實施90天,然而臺灣的經貿危機並未消退,面對即將來臨的對美談判,賴總統提出雙方零關稅、對美採購與投資、排除非關稅障礙與避免洗產地等因應方案,表面上是深化臺美經貿關係,但實際上卻可能陷入「單方面迎合、毫無對等」的外交陷阱。

首先,主張雙方零關稅的前提是兩國具有對等談判地位,但現實中,臺灣對美出口依賴度遠高於美國對臺灣,美方不太可能主動給予真正的市場開放,反而更有可能趁機要求臺灣開放敏感的農產品。

更令人憂心的是「政治採購」成分,例如大量軍購與能源契約,是否真能爲國家帶來經濟效益,抑或只是進一步加深對美依賴?投資交換若失衡,將演變爲另一種形式的「外交勒索」。至於「避免洗產地」措施,雖可理解爲符合國際貿易規範,但若政府一味自我約束、不設配套,恐怕將迫使在大陸有佈局的臺商進退失據,長遠損害臺灣經濟自主性。

整體而言,賴政府的策略是一種「理想化外交操作」,過度相信與美方的溝通與合作能爲臺灣開創出路,卻忽略現實中國際政治的強權邏輯。臺灣若只是一味示好、讓利,卻無等價回報,不僅無法確保經濟安全,更將陷入外交依附的被動局面。

反觀國民黨主席朱立倫10日召集藍營執政縣市,提出包括擴大紓困2千億元、普發現金1萬元、開放陸客觀光與召開國是會議等4大政策主張,具體迴應可能的出口下滑與產業衝擊。這些措施不僅展現對基層經濟狀況的關注,也體現出在野黨提出具體政策、願意承擔責任的態度。

紓困與現金普發是短期內穩定經濟、鼓舞消費信心的有效工具。回顧新冠疫情期間,臺灣透過三倍券與五倍券成功激勵內需,顯示這類政策具實際成效。藍營主張直接普發1萬元,更爲迅速、簡明,能立即紓解民衆與中小企業壓力。此舉與其說是「撒錢」,不如說是「護盤」。

至於開放陸客觀光,雖涉及兩岸政策敏感議題,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南部與離島地區的觀光業正面臨生存危機。藍營願意拋出討論方向,至少爲地方創造發聲空間,而非僅以意識形態拒絕可能的經濟活水。至於召開國是會議,更彰顯凝聚全民共識、促成跨黨協作的重要性,對於當前分裂的政治氛圍是一劑必要解藥。

在這樣的對照下,藍營所提出的政策路線更爲務實與可行。不空談國際承諾,而是從民生着手,真正站在產業與人民的角度出發。臺灣面對全球經濟亂流,不能只是寄望於美帝霸權的仁慈,而應主動打造內部穩定的防火牆。

來自美國的關稅衝擊恐難避免,但政府應扮演的是防守與調節的角色,而非盲目對美國表忠。賴總統表示臺灣被列入對美談判國家的首批清單,對此似乎沾沾自喜,然而民進黨政府派出的談判代表團竟由不具經貿及談判經驗的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領軍,難道這正是川普所說的爭相去美國「拍馬屁」的國家代表團之一嗎?

深切期盼賴總統別把臺美經貿對等談判搞成喪權辱國式的投降主義,否則恐拖垮臺灣經濟,屆時人民反彈,民進黨也要付出政治代價的。

(作者爲佛光大學樂活產業學系教授、臺灣對外關係研究暨發展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