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美國軍事戰略轉向 (何振盛)
美國總統川普24日出席西點軍校(West Point)畢業典禮發表演說,強調「優先考慮保衛所有國家、而非我們國家的日子結束了」,他稱美軍的核心任務應是「粉碎對手」。(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與副總統範斯近日在西點軍校與海軍官校的演說,揭示了未來美國軍事戰略可能的方向——從全球干預轉向本土防衛,從理想主義轉向現實主義。這樣的戰略轉變對於亞太區域、特別是臺海局勢,將帶來結構性的影響與挑戰。問題是,賴政府找到因應策略了嗎?
川普強調,美軍的工作「不是舉辦變裝秀,也不是改變外國文化」,而是擊敗敵人;範斯則指出,美國「不再投入不明確的軍事任務,而是回到以現實爲本的戰略」,顯示出川普政府戰略收縮的態勢十分明顯,可預見未來將減少國際干預、降低多邊軍事承諾、重視導彈防禦與邊境安全(如金穹計劃等)以及進行國防開支重分配等。
在此背景下,美中的戰略競爭料將轉爲「選擇性抗衡」,美國可能更聚焦在「具體可衡量利益」的對抗,如南海航行自由、晶片供應鏈安全、關鍵科技防控,而非全面對抗。
在臺海問題上,美國對中國的軍事嚇阻不再倚賴大規模駐軍或直接干預,而轉向有限參與和戰略模糊。具體策略可能轉化爲「支持臺灣防衛,但不保證直接介入」的模式,偏重對臺軍售、情報合作與區域盟邦協作,一旦「臺海有事」,美國是否出兵變得更加不確定。
對臺灣而言,這無疑是嚴峻的警訊:若將國家安全完全寄託於美方「會來援助」的信念之上,而未建立自我防衛的現實能力與區域政治對話的可能性,勢將陷入戰略孤立。
然而令人憂心的是,賴政府至今對美國戰略環境的變化,顯然反應遲鈍,乃至誤判形勢。賴政府一方面高舉「抗中保臺」旗幟,營造「與美軍並肩作戰」的幻象;另一方面卻缺乏國防改革與全民防衛體系強化的具體成效。軍購金額雖不斷攀升,但後勤體系、戰備持續性與後備動員改革依然薄弱。
更根本的問題是,民進黨政府的「抗中保臺」論述,實則是政治動員話術,長期操作敵意、放大對立,反而使得「臺海有事」成爲自我實現的預言。事實上,真正有效的防衛不只來自武力,更來自政治智慧。最佳的防禦不應只是軍備競賽,而是開啓對話與和解的可能性,才能讓戰火無從點燃。賴政府若持續將臺灣定位爲美中對抗的前線,不但無助於保護臺灣,反而更容易讓2300萬人民成爲大國對抗的犧牲品。
在當前美國軍事戰略日益務實與收縮的情勢下,東北亞的戰略態勢也受到牽動。美國若減少對朝鮮半島的直接干預,韓國勢將加快軍備現代化,甚至調整與中美之間的外交平衡。俄烏戰爭方面,美國援烏勢必轉爲有限模式,將壓力轉向歐洲盟邦。中東局勢亦可能進入新一輪區域軍備競爭與代理人衝突的惡性循環。
總體而言,當美國軍事力量轉向本土優先與選擇性介入,區域國家勢必面臨更多「自主防衛」與「外交和解」的壓力。臺灣若仍堅守和大陸零和對抗、排斥政治對話的路線,終將在安全與和平之間失去兩者。真正的安全應建立在理性剋制與穩健外交之上,而非過度依賴外援或操弄民粹對立。(作者爲佛光大學樂活產業學系教授、臺灣對外關係研究暨發展協會副理事長、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