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反濫權 藍營的歷史轉折(何振盛)

「戰獨裁,站出來」政策說明會臺北市信義、南松山場20日在臺北市議會舉辦,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左)、臺北市長蔣萬安(中)先後抵達,一同爲面臨罷免危機的國民黨立委徐巧芯(右)加油打氣。(黃世麒攝)

當政權喪失理性,民主就會走向極端;當掌權者打着「依法辦理」的旗號,肆意清算異己,所謂的民主制度就淪爲威權陰影的遮羞布。正當美國狂人總統川普高舉「對等關稅」大旗,對全球貿易體系開火,臺灣作爲被列入「骯髒15國」之一,經濟早已風雨飄搖。然而,在這樣的國際風暴下,執政的民進黨非但不思團結朝野、共赴國難,並且暫停自己發動的大罷免潮,反而選擇火上加油,以國家機器爲利刃,鎖定在野黨與民間罷綠團體展開政治追殺。

近期檢調單位突襲多個縣市的國民黨黨部,並羈押黨部幹部和罷綠委公民團體的領銜人,這已不是單純的司法程序,而是徹頭徹尾的政治動作。罷免行動本是憲法保障的人民權利,當年罷免高雄市長韓國瑜如火如荼時,民進黨歡呼是民主勝利,對於目前罷藍委團體也是毫無顧忌地大力支持;然而面對罷免綠委的聲浪,卻動用司法大動作搜捕異己,這不僅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而是假藉「選擇性民主」行威權迫害之實的「綠色恐怖」。

面對這場荒謬鬧劇,藍營終於不再沉默,從悲憤中覺醒,各路戰將集體出手,回敬執政黨的霸道與專橫。例如臺北市長蔣萬安率先喊出「倒閣」主張,點名內閣無能應下臺;臺中市長盧秀燕則呼籲政府「不要搞政治、要拚經濟」;新北市長侯友宜提出召開國是會議,尋求政治和解。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更號召426凱道集會,要用人民的力量對抗綠營濫權。

426凱道這場行動不僅是政黨之間的對抗,更是一場公民社會的不服從運動,要對政治威權脅迫下的民主沉淪敲響警鐘。

國民黨雖曾低迷,但此役終於展現出反對黨應有的樣貌,不再只是口頭抗議,而是從地方首長到中央高層,形成多點出擊的反制策略。這波發聲與動員固然源於被動迴應,但也逐漸轉化爲議題設定的主動出擊,並已開始扭轉大罷免潮以來的不利局勢。

首先,國民黨在政治定調上直指核心問題─民進黨濫用執政資源,打壓反對聲音與民間監督。罷藍罷綠皆有連署瑕疵的傳聞,爲何檢調只查「罷綠」團體?即便連署違規,是否有必要違反比例原則,大張旗鼓、興師動衆地搜索在野黨黨部並羈押民間人士?這種「大炮打小鳥」的司法誇張手段,顯示檢調單位所謂的「依法偵辦」,不過是掩飾執政黨政治報復的假面。民進黨若真相信民主,爲何容不下反對它的罷免行動?

其次,藍營採取「分進合擊」戰術,打出一套高低配合、剛柔並濟的反擊組合拳。蔣萬安的倒閣呼籲雖強硬,卻有設定議題、轉移主軸的戰略意義;侯友宜提出國是會議,展現中道理性姿態,向中間選民喊話;盧秀燕關注經濟民生,弱化民進黨「轉移焦點」的企圖;朱立倫則直接動員街頭,展現藍營仍具強大羣衆基礎,讓政治追殺的效果變成反彈力道。

再者,就政治效益而言,這波藍營反制動作短期內有助於鞏固基本盤、吸納反綠選民。若426凱道集會規模壯大且和平理性,將爲藍營爭回話語權,並對民進黨形成實質壓力。中期而言,若能延續此波氣勢,將有利於2026年地方選舉,甚至影響賴清德執政的正當性與民意支持。

長遠來看,若藍營能持續將此波反擊轉化爲對綠營執政紀錄的揭穿與反省,揭露其道貌岸然背後的獨裁本質,那麼2028年或許將迎來歷史性的轉折點。到那時,綠營將不再能高居道德制高點,「臺獨」這面旗幟也不再神聖無敵。因爲,假「臺灣獨立」之名行「臺灣獨裁」之實,終究會被歷史的風暴所吞沒。

正如前總統陳水扁所言:「民主要包容,清算絕非對付在野勢力最好的辦法。」可惜「清德宗」依然無法領悟「民主不是民進黨的專利,更不是其打壓異己的工具」。我們的自由與正義,需要靠全民共同守護,而不是任由權力肆意踐踏。

(作者爲佛光大學樂活產業學系教授、臺灣對外關係研究暨發展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