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反罷母雞 盧秀燕掌舵藍白合(何振盛)

臺中市長盧秀燕(中)5日到基隆市陪同立法委員林沛祥(左)赴奠濟宮參拜,並呼籲民衆7月26日要用手中的不同意罷免票,提醒總統及執政黨該回歸拚經濟、顧民生。(張志康攝)

近來「反惡罷」行動成爲非綠陣營的戰略焦點,不僅藍營全力動員,白營也積極參與。臺中市長盧秀燕5日在基隆出席造勢活動時表示:「我們都是總統眼中的『雜質』,要藍白合,在野黨一定要團結」。

從臺中首面「盧黃同框」(盧秀燕和民衆黨主席黃國昌)看板拉開序幕,到全臺造勢晚會,藍白不僅同臺,更在議題戰與造勢動員上高度重疊。這個現象顯示綠營苦心搭建的「大罷免」舞臺,反而促成藍白藉由「反惡罷」的在野結盟,達到藍白合作的實質升級。

民衆黨與國民黨共同串連遊行(如凱道「反綠共,戰獨裁」遊行逾20萬人參與),已經不再只是象徵性的選舉合作,而是轉化成序列性的議題結盟。「反惡罷」場域見證了從選舉合作(如2023年選區站臺)到議題合作、動員合作的深層進化。

對藍白而言,這既是防止民進黨主導的罷免機制進一步削弱在野,也是一次政治預演。黃國昌曾在民衆黨主席選後即啓動拜會盧秀燕與臺中交流,被視爲「藍白合2.0起手式」,並將其定位爲2026地方選舉合作的試金石 。

盧秀燕不僅在臺中主導「母雞護小雞」模式,帶領3位藍營立委掛出合體看板、催票晚會,更跨區跑進臺北、基隆,站臺反罷免及造勢晚會。之前她就曾強調基隆罷免案是「把基隆搞倒、把臺灣搞亂、搞倒」,成功喚起民衆對地方政治的焦慮與對在野聲音保護的共鳴。

從媒體稱她爲「反罷最強母雞」,到黨內評論亦視其爲具整合實力的在野運作核心人物,盧秀燕已搶下整合藍白集體動能的舵手角色。她的高度投入不僅援助藍委,更累積了全臺的政治動員能力,使她自然成爲在野「共主」的最佳人選。

進一步而言,這樣的政策與聲援廣度,可塑造她對非綠聯盟的溝通與協調能力。若談到2028佈局,媒體已連續報導「盧昌配」模式(盧秀燕搭配黃國昌)的可能性,即便未來不是跨黨搭檔聯選的模式,藍白雙方仍可以其他模式緊密合作,畢竟彼此已透過上述實戰操兵而建構了堅實的互信基礎,不至於出現2024年藍白互不信任導致功敗垂成的悔恨。

國民黨目前掌握14個執政縣市,但其中有9個黨籍縣市長任期將於 2026年屆滿,反罷免的藍白聯手經驗將成爲佈局下一屆地方選戰的新資源。無論是人力、議題焦點或執政空間都可藉由這波合作持續擴散 。

黃國昌口中「臺中市政府的事就是民衆黨的事。」不只是一句口號,更是現實的運用。2026年,據聞民衆黨將直接佈局臺中議員選區,鎖定至少4席。倘若2025年藍白合作的動能得以延續,屆時臺中市議員選舉將成爲藍白合作的示範選區 。

更進一步推演,若藍白默契能從「選舉合作」向「聯盟合作」躍升,2028年將可能推出「國衆聯盟」模式對抗綠營。媒體已報導盧秀燕有意角逐今年的黨主席,甚至有意參選2028總統,並與民衆黨搭擋或採選後聯合執政模式。

基本上,盧秀燕的政治品牌已跨地擴張,合作話題與組織動能指向其具備爭取更大執政舞臺的資質;而反惡罷展現出的團結能量,也將是2028藍白聯盟談判時的重要籌碼。對民進黨而言,若藍白走向成熟聯盟,將顯著改變臺灣選舉結構與未來政局走向。(作者爲佛光大學樂活產業學系教授、臺灣對外關係研究暨發展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