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雙普會 臺灣一記警鐘(何振盛)
美國總統川普和俄國總統普丁,即將於15日在阿拉斯加會談。圖爲兩人2018年在芬蘭赫爾辛基會面畫面(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丁即將於8月15日在美國阿拉斯加舉行「雙普會」,主要目的是討論俄烏戰爭的和平方案。這將是自川普2024年再當選總統以來與普丁首次的正式峰會,也是今年美俄領袖首次在美國境內會面。川普表示,這場會談可能會包括「有利於(俄烏)雙方的領土交換」,試圖以此促成停火或和平協議。
國內外媒體一般認爲,這場美俄元首的高峰會對普丁而言,擺明就是「未談判已先贏」。表面議題是結束俄烏戰爭、探討停火與和平協議,但實際上,國際輿論普遍擔憂,這場會談可能在烏克蘭缺席的情況下,由兩大強權私下交換條件,甚至犧牲烏克蘭的領土與主權來換取彼此的戰略利益。
這種「替他國決定命運」的模式並非新鮮事。歷史上1945年的雅爾達會議,美英蘇三巨頭爲了戰後格局達成協議,將外蒙古獨立與中國東北利益拱手讓人,中國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迫接受結果。烏克蘭如今面臨的處境,恰與當年中國的遭遇有着驚人的相似性。
烏克蘭之所以陷入今日的戰略困境,與其近年過度依賴美國密不可分。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烏克蘭全力向西靠攏,寄望北約與美國的安全保障。然而事實證明,大國對小國的承諾往往隨着自身利益而變動。當美俄如今在阿拉斯加可能討論「領土交換」時,烏克蘭的抗議與反對聲音恐怕在現實權力面前顯得蒼白。
這種局面不免讓人聯想到當下的臺灣。民進黨政府奉行「倚美抗中」的戰略,在軍事、防務、科技等領域全面加深與美國的依存關係。的確,美國在過去數年爲臺灣提供了關鍵的軍售與國際支持,但必須警覺的是,美國與中國之間存在龐大的貿易、金融與地緣戰略利益。一旦雙方在某個關鍵時刻發現「解決臺灣問題」有助於化解彼此的摩擦、推動經濟合作,是否有可能像阿拉斯加的美俄一樣,在臺灣缺席的情況下私下達成某種安排?
歷史與現實都提醒我們,地緣政治的交易往往不以道義爲核心,而是以利益爲驅動。對美國而言,臺灣雖然重要,但能否成爲不可交換的核心利益,並不完全取決於臺灣本身,而是取決於當時美國的全球戰略優先順序。對中國而言,臺灣是國家統一的核心議題,若能透過談判減少成本、縮短時間,北京不排除用經濟讓步、戰略合作等方式換取美方的默許。
「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並非危言聳聽。臺灣與烏克蘭同樣面對強鄰威脅,也同樣在安全上依賴大國。不同的是,臺灣目前尚未進入熱戰狀態,仍有調整與自主佈局的空間。如何避免重蹈烏克蘭覆轍,關鍵在於總體戰略的平衡與自主性。
簡言之,臺灣應積極改善與中國的關係,降低誤判與衝突的風險。在維持自身民主制度與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尋找經貿、文化與民間交流的增量空間,使雙方關係不再只有對立與安全威脅的選項,爲未來危機的降溫留有緩衝空間。
另一方面,臺灣在與美國的關係中應追求平等互惠,而非單邊依賴。合作的基礎應是雙方利益互補,例如科技供應鏈安全、區域航運穩定、國際規則制定等,而不是被動接受軍購條件、成爲對抗中國的前線棋子。這種平衡合作的模式能使臺灣在國際談判中擁有更多主動權。
阿拉斯加的美俄元首會談,或許只是地緣政治現實的一幕縮影,但對臺灣而言,它是一記清晰的警鐘。殷鑑不遠,切莫心存僥倖。(作者爲佛光大學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教授、臺灣對外關係研究暨發展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