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日本向右轉 高市走在鋼索上(吳芳銘)

2025年10月4日,高市早苗獲選日本自民黨黨魁後慶祝。(美聯社)

日本迎來了首位自民黨總裁,也可能是首位女首相,高市早苗的勝利並非僅限於性別的突破,而是更深層地象徵日本政治的「向右轉」確立。高市的崛起被視爲歷史性的機會,標誌着日本在戰後70餘年後,或將走向擺脫「戰敗國的自我約束」,邁向更自主、更強硬的國家復興路線。

首先,高市的當選意味着民族主義的迴歸與歷史的正名。她長年主張修改憲法、強化自衛隊、推動愛國教育,並在歷史認識上維持「非懺悔」立場。這些主張在日本政壇長期被中間派與自由派壓抑,如今站上權力高峰,象徵戰後體制的裂縫。

高市的政治理念深受前首相安倍晉三影響,她自稱「繼承安倍精神」,主張日本應擺脫對戰後憲法的過度依附,恢復「自主防衛權」。這不僅是軍事上的解放,更是「精神獨立」的實現——日本不再是美國的附屬,也不必被中韓的歷史批評所綁架。

在這種思維中,「日本第一」的概念重新獲得道德正當性。極右派視高市爲日本政治「去戰敗化」的開端,即使這意味外交摩擦與輿論壓力,也被視爲重建民族尊嚴的代價。

第二,尋求外交與安全的再定位,邁向更強硬自主的新日本戰略。高市長期主張,日本應在美中對立格局中成爲「主體性強的海洋強權」,而非美國的被動盟友。她支持提升防衛預算、建立反間諜法、強化尖閣諸島(釣魚臺)防衛,並對中國與北韓採取明確對抗立場。

這種戰略轉向,與戰後日本的「和平國家」形象相沖突,但對民族保守派而言卻是「正常化」的過程。右派理論家常主張:「德國通過歐盟重建政治正當性,日本則必須通過強軍自主重建國家尊嚴。」高市的當選,恰好成爲這條路徑的政治契機。

在區域安全上,她對臺立場友善。高市多次表態「臺灣有事即日本有事」,認爲臺海穩定攸關日本安全。她多次訪臺並強調臺日應在防衛、情報、網安及半導體等領域深化合作,同時支持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國際組織,推進經濟與科技夥伴關係。

她也視臺灣爲共享民主與法治價值的夥伴,並呼籲建立更緊密的「準同盟」關係。然而,日本憲法限制自衛隊行動,加上國內輿論與對中國的經濟往來,使她的強硬立場有難以完全落實的困境。若高市當選首相,臺日關係有望升格爲戰略層次,帶來更多安全與經濟合作契機,但同時也將考驗日本在中美角力與區域穩定間的外交平衡。

此等立場被視爲對中國的明確挑戰之外,她的戰略企圖在於讓日本搏得重新確立「亞洲民主防線」領導地位的機會;但同時,也意味着更高的地緣政治衝突與外交自主風險。

高市的路線企圖讓日本重新成爲「被尊敬的國家」,然而在國際現實與矛盾中,她的「對中強硬」立場可能獲得美國戰略的支持,但若日本展現過度自主性或質疑美方主導,也可能引發同盟的內部緊張。

對中國與韓國而言,高市象徵着歷史修正主義的復甦。她多次供奉靖國神社,並否認「慰安婦強制性」的官方立場,勢必使中韓民意對日本更爲敵視。國際輿論亦可能重新檢視日本的右傾現象,使其軟實力受損。

然而,從極右派角度看,這些外交摩擦並非壞事。相反,它們被視爲「脫離戰後桎梏」的必要過程。民族主義論者主張,日本若要真正「正常化」,就必須敢於被誤解、敢於承擔國際孤立的代價。這種思想深具浪漫色彩,也揭示了極右派對「孤高日本」的理想想像。

第三,除了國防、外交與地緣政治議題,高市在社會政策上同樣展現堅定保守立場。她反對同性婚姻、質疑性別平權法案、強調家庭價值,並主張女性「在家庭與社會之間取得平衡」而非完全職場化。傳統與秩序回聲的立場雖引發自由派批評,但在保守派與地方選民中卻具有號召力。

極右派視此爲「社會秩序迴歸」的契機。日本近年面臨少子化、家庭瓦解與文化同質化的危機,保守派認爲這與過度自由化與西方價值輸入有關。未來,高市透過重塑教育方針、限制外來文化影響、強化民族認同教育,便可能讓日本「回到本來的軌道」。

但弔詭的是,從此觀點看,「女性首相」並非進步的象徵,而是一種「保守女性的勝利」。她證明女性可以在維持傳統價值的前提下競取政治權力,而非依賴女性主義論述。這種敘事對右派而言極具象徵意義,改變西方「進步即解放」的敘事框架。

儘管高市的政治理念得到右派支持,但她的執政之路恐非坦途,眼前仍坎坷。自民黨在參衆兩院是少數黨,使任何修憲或安全法案推動都面臨挑戰。黨內溫和派與經濟保守派仍對她的強硬主張亦持有保留態度。

此外,日本社會整體仍傾向中庸。青年世代對民族主義並無明顯熱情,反而關注通膨、就業與住房問題。若高市過度聚焦意識形態議題,可能導致民意反彈,使右翼夢想再度陷入「象徵而非實質」的困境。

對極右派而言,這是一場與現實的角力。若她在政治上必須妥協於中間派壓力,則「向右轉」契機將被消磨;但若她堅持理想而不顧經濟與外交現實,又可能重蹈石原慎太郎或安倍第二任初期的覆轍,以理想主義撞上制度的高牆。

再者,高市早苗的勝選是日本意識形態版圖變化的象徵。對極右派而言,她代表戰後70年來未竟的民族復興夢:一個擺脫贖罪意識、重建國家自尊及恢復武力自主的日本。

但在現實政治中,民族主義的浪潮若無法轉化爲可行的經濟政策與穩定的外交策略,終將淪爲象徵性的激情。高市能否平衡「理想的民族主義」與「現實的治理技術」,將決定她是否成爲日本歷史上的轉捩點,或僅是一場短暫的政治幻影。

從極右派的立場,高市早苗的崛起是一場久違的勝利,但也是一場賭局。她若能在體制內穩健推進憲改、防衛與文化政策,日本的「向右轉」將成爲既成事實;若被現實牽制,這股浪潮則可能再次退潮,留下一句歷史性的嘆息。未來的日本,正站在民族主義復興與國際孤立之間的十字路口,也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試煉,高市早苗正走在鋼索上。(作者爲臺北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