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盼新主席重啓藍營新章(張瑞雄)
國民黨重新出發必須有新的形象。(圖/本報系資料照)
林肯說過:「若給我6小時砍一棵樹,我會把前4個小時拿來磨利斧頭。」這句話告訴我們,再怎麼急着行動,若準備不足,就難有成效。國民黨如今正站在分水嶺上,本週六的黨主席選舉,不僅關乎權力交替,更是決定未來國民黨能否重新站回臺灣政治中心的關鍵。新任黨主席,一定要從整合黨內、重塑形象、構築選戰能量三方面同步着力,才能扭轉頹勢、重返執政之路。
選舉競爭激烈,但選舉一過,下一步是「療傷」,新主席上任後的首要任務是修復黨內裂痕。這不只是形式上的派系整合,而是實質讓不同聲音、不同支持者能夠「回來」。透過制度改革、黨務透明化、財務公開與決策開放,讓黨員看到誠意、感受參與。
新的領導人必須展現包容氣度,積極召開座談會、巡視地方黨務,邀請落選者與其支持者參與新的藍圖設計,以行動化解對立。黨的重塑不是靠幾句政見就能完成的,它要從內部建構新的信任與協作機制。
近年來國民黨在年輕人與中間選民眼中的形象逐漸式微,常被貼上「過時」、「保守傾向」、「難以理解」等標籤。如果新主席僅在黨內整合,而未能打造一條能被一般民衆理解與接受的藍營路線,那麼,再強的組織也難轉化爲選票。
新主席應提出一條既堅持主權與安全立場,又不封閉於制式或傳統的路線。在內政議題上,要聚焦人民日常的房價、青年就業、所得分配、長照、城鄉均衡、綠能轉型等。而且,這些議題不能只有空洞的口號,而要有真正能被檢驗、能有具體方案與可執行的政策。
國民黨重新出發必須有新的形象,視覺設計、宣傳話語、社羣操作、數位行銷必須與時俱進,讓國民黨從「老體制」的印象中走出來,重現活力,重啓新篇章。
要重返中央執政,必須先從地方着手。2026年縣市長選舉不只是地方競爭,更是檢驗黨是否還有紮根能力、動員能力與組織戰力,必須早期部署,集中資源。選將要有地方認同與執行力,候選人儘量不空降,應從在地有深厚根基、能與人民溝通的人選中選擇。政見要貼近地方需求,而不是隻停留在藍營語彙。
地方戰役只是起點,真正考驗是在2028的總統選舉。在這場全國性的選戰中,藍營候選人目前已幾乎確定了,但盧秀燕不可只代表藍營核心選民,更要展現具跨世代的吸引力,拉攏中間選民及年輕票源;個人風格、論述格局要能大開大闔,議題策略要超越藍綠對抗,不能繼續在歷史論述裡打轉,也應把焦點放在未來產業轉型、科技創新、環境永續、社會福利、人口長照等,讓大衆能感受到改變。
總統選戰是一場全面性的戰役,媒體公關、後勤支援、地方協調、造勢佈局、選務調度等必須高度整合與協同。黨中央必須建立高效的戰鬥機制,地方要能配合迅速。若黨內初選階段有落選者,應有機制讓其支持者能迴流、融入大隊。當有第三勢力、地方社團、議題團體可合作時,也應該以合作策略拓寬戰場,而非持續敵對。
在外交與安全主張方面,政策要有尊嚴與說服力。面對複雜的兩岸與國際局勢,國民黨必須提供一套穩定、安全、可被國內外信任的外交與安全主張,不能被對手標籤爲「親中」,也不能陷入對抗的窠臼。
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不只是黨內政治的權力交替,而是一次重生的契機。新任主席肩負的不僅是黨內團結,更是要帶領國民黨重返人民視野、重構信任、重建選戰能力。要做到這一切,必須在黨內建立信任與透明機制,對外提出清晰可理解的政策主張。新主席不只是掌權,而是願意溝通、願意傾聽、願意分權,而且有執行力。如此,這次黨主席選舉才能成爲國民黨重新站起來的轉捩點。若選後仍只照舊思維走,只會重蹈過去選戰挫敗的軌跡。
(作者爲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榮譽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