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川普的喃喃自語(張瑞雄)

川普在聯合國大會上說了一小時的演講,但是多數內容的都錯誤的。(圖/美聯社)

當一位國家領導人在聯合國這樣的國際舞臺上發言時,人們本能地期待這不僅是外交辭令的展演場域,更應是對世界局勢的深刻洞察與未來方向的揭示。但最近美國總統川普在聯合國以一場充滿自誇與偏離事實的演說,顛覆了這樣的想像。他不僅語出驚人地批評他國「正在走向地獄」,還將一場全球關注的國際會議轉變爲一場充滿怨懟與情緒發泄的個人秀。

言爲心聲,一位領袖的話語,往往折射出他所構築的世界觀。而在這場長達近1小時、遠超過時限的演說中,聽衆不只聽到了對故障電扶梯與破損提詞機的抱怨,更被迫接受一連串與現實脫節的敘述,如通膨已降、物價下跌、電費減少,這些在統計數據中早已被駁斥的言論,如今卻堂而皇之地被當作政績加以宣傳,無疑是對事實的輕蔑與對民智的挑釁。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樣的言語不再只是爲了哄騙國內選民,更成爲干預全球政治的工具。川普對烏克蘭與俄羅斯的立場反覆搖擺,從質疑援助合理性,到突如其來主張北約應擊落俄軍戰機,這種不穩定的語言策略不但使盟友錯愕,更加劇了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

他對聯合國本身也表現出近乎蔑視的態度,不再像昔日那樣呼籲改革或合作,而是質疑其存在價值。這種語氣,不啻於直接對全球治理秩序投下不信任票。從過去對國際援助與人道主義計劃的認同,到如今強調「我們什麼都沒得到,只有一臺壞掉的電扶梯」,這樣的轉變讓人不勝唏噓,也反映出一種民族主義極端化後對國際責任的逃避心態。

一個國家的偉大,從來不在於鄙視他國的困境,而在於能否在他人危難時伸出援手。當一位領袖只顧強調自己「贏得最多戰爭、吸引最多投資、獲得最高支持度」,卻無視這些敘述與客觀事實相悖,就已經不只是吹噓那麼簡單,而是一種企圖重構現實的危險傾向。

這種「洗腦術」旨在欺騙民衆,當謊言一再重複,當謬誤不再被挑戰,當「虛構的國力」成爲宣傳口號,真正受損的,不只是公民的知情權,更是民主制度自身的正當性。

在過去的環境中,政治人物即便說出的話在統計上正確,只要語氣傲慢或涉及貶低選民,就可能造成輿論譴責與民調下滑。這與當今部分政治人物即使公開發表大量錯誤資訊、誇張言論,社會卻日漸習以爲常的現象,形成強烈對比。如今一位總統在全球矚目的講壇上,連番錯誤陳述國家經濟、誤導世界對衝突的理解,卻只換來一陣靜默與尷尬的笑聲,川普對世界的霸凌,顯而易見。

語言不再是溝通與引導的工具,而成爲分裂與操弄的武器。一個憤怒的演說可以點燃羣衆,但卻無法治癒社會撕裂;一場充滿敵意的演講也許能換來短期的掌聲,卻無法建立持久的國際信任。

在全球危機層出不窮的當下,領袖的發言更應成爲凝聚共識、尋求解方的契機,而非進一步撕裂世界的導火線。當說話者以地位掩蓋真相,以情緒主導判斷,就不能只以寬容視之,而應以高度警覺迴應。

一位領袖的世界觀,往往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走向。當國內外政策都建立在個人情緒與虛構敘述之上,這不僅是對民主制度的戕害,更是對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背叛。真正的國家利益,從來不是零和博弈下的自我封閉,而是共榮共存中的長遠規畫。

此時此刻,我們更需要一種能穿透謊言與噪音的清明視野,一種能超越短期選票計算的國際倫理。在這場話語與現實的對決中,不能讓虛構蓋過事實,也不能讓怨懟壓倒理性,否則失去的不只是民主和國際秩序,更是整個世代對真相與誠信的模糊。

(作者爲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