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抽血案 高教轉捩點(張瑞雄)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爆發女足球員抽血爭議,事發後校方19日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校長吳正己(左)向受害的球員及其家人表達最深歉意,教練周臺英(右三)坦承曾以非醫護人員爲球員抽血。(範揚光攝)
臺師大女足隊爆出抽血研究事件,剛好讓我們可以全面檢討教育體制、學術倫理與學生權益之間的關係,不要只是聚焦「抽血多少次」的過程細節,而應深刻思考其暴露出的制度疏漏、文化不平衡,以及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值得慶幸的是,多方監督機制最終發揮作用。從立委陳培瑜的揭露,到監察院自動調查、教育部介入、北檢偵辦,事件一路升級,顯示公權力與媒體社會監督的力量,扭轉了學校內部處理的被動與自保傾向。這一連串行政及司法反應,正是制度運轉的跡證,也提醒我們,沒有強而有力的外部監督,校園內部的權力失衡就可能長期被掩蓋。
真正值得深思的是更深層的結構問題,這起事件揭露了「體育團隊中的特殊文化」。教練兼具學術與行政身分,權力被過度集中,形成不可質疑的「權威」。學生因此陷入兩難,若拒絕,面臨學分扣除、隊籍剝奪,甚至延遲畢業的陰影;若配合,則冒着身體危險與心理壓力,更換來「自願」的標籤。這種雙重壓力,讓學生動彈不得。
學術界同樣憂心,若學校處罰最終只是「不予晉薪、不得超鐘點」等這種輕微懲處,是否等於縱容制度繼續保護濫權者?高等教育裡,若無嚴謹的人權保障與研究倫理監督,學術研究將失去最根本的指南針。從批判者角度來看,若不立即讓「霸凌」具解聘性,制度改進恐怕只是一紙空文,若沒有真正獨立且全面透明的IRB,每一個研究都可能重蹈覆轍。
教育界與社會還需要進一步重塑「體育教育文化」,中職球員工會明確指出,運動員首先是一個「人」或「學生」,他們不應被視爲實驗材料,教師與教練必須在運動、學業、人權三者間取得平衡。這不僅是制度問題,更是整體教育文化與權力分配的再思考。教練不能被視作「神」,學生更不該因「無條件服從」就成爲犧牲者。
這起事件的最大教訓,其實是在學生勇於爲自己發聲的片刻。簡奇升摘下墨鏡、具名指控的瞬間,讓一切掩蓋意圖瞬間瓦解。許多學生站出來說:「抽血的初衷或許出於善意,但學生失去了任何自主性。」這樣的勇氣,纔是制度改革最強大的核心動力,而非任何行政罰款或道歉文稿。
若要把這起抽血案轉化爲臺灣高教的轉捩點,未來必須建立起真正獨立、透明且具權威的研究倫理監督機構,包括外部專家與學生代表,審查資料公開可查,並有申訴與審查迴避機制。
再來就是大學的象牙塔如何透明運作,黑函和真正的吹哨者如何區別和保護,避免校內事件被內部冗長程序掩蓋,讓每一位師生都能在無後顧之憂下反映不公不義和敢於申訴。
只有當這些制度真正內化爲每個大學的基本運作時,這起抽血案所引發的社會關懷才具備長遠價值,才能成爲臺灣教育史上的關鍵反思與轉型契機。學術不該只追成果,教育不該只追求成績,唯有良制和良治,人權與透明監督並重,高等教育才能正當正常地發展。(作者爲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