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經濟學諾獎的啓示(莊奕琦)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爲莫基爾(左起)、阿吉翁、郝伊特,表彰他們「闡明創新如何推動經濟成長」。(路透)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研究技術演進與經濟成長機制的3位學者,美國西北大學的莫基爾(Joel Mokyr)、法國法蘭西學術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和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阿吉翁(Philippe Aghion)與美國布朗大學的郝伊特(Peter Howitt),表彰他們在「技術創新如何推動長期經濟成長」的開創性研究。

莫基爾的研究橫跨1750~1914年歐洲經濟史,聚焦有用知識(useful knowledge)、機械技術能力(mechanical competence)與支持技術進步之制度三大成長的前提條件。工業革命並非偶然爆發,乃源於科學解釋(scientific explanations)與實踐知識(practical savoir-faire)之互補,以及自由思想氛圍與市場激勵之結合。這說明爲何西方憑藉科學文化、分權制度與全球貿易網絡而率先達成工業化。透過歷史資料比較不同歐洲地區知識傳播速率與產出差異,驗證文化開放度與成長呈正相關。

阿吉翁和郝伊特於1990年代初期合作首創「創造性破壞」數學模型,爲內生成長理論奠定量化基礎,描述新舊技術競爭機制,並強調製度框架對創新擴散之關鍵角色。企業不斷投資創新,新產品與技術替代舊有生產模式,同時創造新的投資機會與資本重組需求。透過產業資料證明適度市場競爭與研發投資之間呈倒U型關係,支持創造性破壞的動態均衡假說。其政策意涵爲適度競爭能活化創新動力,而過度保護則削弱動態效應;制度設計需在保護與競爭間取得平衡。

相較之下,莫基爾強調科學文化與專利法歷史演變,阿吉翁和郝伊特則提供競爭強度的最佳區間與政策邊際效應分析。將二者結合,可在歷史案例中檢驗模型參數,也可在模型中納入文化與知識傳播變數,深化對技術革命成因的多維理解。

3位得主的研究共同闡明「創新—破壞—再創新」循環如何驅動長期經濟成長,以及制度設計在維持創新動力中的關鍵角色。其理論與實證證據已在學術文獻、政策制定與產業實踐中獲得多重驗證,併爲未來研究指明新方向。

歐盟與美國近年反托拉斯案例開始納入動態創新效應評估,即援引創造性破壞框架調整市場監管尺度;而科學園區與政府研發補助方案,強化知識共享平臺與跨部門合作,與莫基爾的制度支持知識擴散的主張相呼應。其有用知識的概念也可以延伸至知識生態系統與數位創新平臺經濟的成長機制。在阿吉翁和郝伊特模型基礎上,也可以探討大型科技平臺如何兼顧網絡效應與創新破壞,並設計有效監管模式;分析創造性破壞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影響跨國供應鏈與產業遷移,並對不同發展階段國家的政策意涵進行比較。

在目前的反全球化浪潮下,高關稅與貿易壁壘雖可短期保護本國產業,卻可能破壞技術外溢與規模效果,從長期來看,會削弱創新動力與全球價值鏈效率,也降低有用知識的累積速度。3位得主的成長理論顯示自由知識流通與競爭開放是維持「創新—破壞」循環的關鍵。當大國各自構建封閉生態系統,全球創新體系將分裂爲數個半閉環,外溢與規模效應在地緣政治分割下大幅下降,長期將引發技術創新速度全面下滑,不利全球經濟的發展。

對臺灣而言,我們應以「知識開放、制度創新與適度競爭」爲核心策略,透過國際化研發合作、動態競爭設計與市場規模擴增策略,在半導體領域持續領先,並推動傳統產業的智慧升級與價值再造,確保經濟長期動能與國際競爭力。政府政策應着眼於打造支持創新及知識流通的制度環境,促進適度競爭,並平衡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從而激發經濟長期動能與韌性。

(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