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打造臺灣之盾 不會換來和平(吳崇涵)
中華民國114年國慶大會10日登場,賴清德總統演說中展現守護國家的決心,要加速打造「臺灣之盾」。(鄧博仁攝)
綜觀賴清德總統今年雙十國慶談話,在兩岸與外交部分,透露出國際局勢如何影響國內政局變化。首先,賴總統在兩岸部分,一共提了臺灣53次,中華民國4次。對於中國大陸,並沒有如去年雙十國慶與就職典禮中強調之「互不隸屬」,也沒有再提「祖國說」。相關國安人士認爲,「兩岸互不隸屬」
已經成爲共識,因此不需再提。也有國安人士認爲,國慶演說中已經提及「中國停止扭曲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以及二戰歷史文件」,就是互不隸屬的有力證據。
然而,歷任總統國慶演說所代表的政策意涵,都是研究國際關係與外交政策有力憑證。總統的相關發言,也代表現階段政府的立場。突然改變對於兩岸關係的論述,從過去一年充滿挑釁與抗衡的論點,到今年完全不用互不隸屬,其中意涵,頗令人玩味。
若從國際結構的角度來看,美中競爭框架下的各項談判都還在未定之天。川普與習近平近期在關稅、科技、藥品與糧食上的角力如火如荼。面對即將到來的亞太經合會議領導人會談,以美中爲首的系統框架,制約美臺與兩岸間的雙邊關係。簡言之,賴總統在現階段美中競合,必須避免擔任「麻煩製造者」的角色。特別在無法打入川普決策圈,且面對華盛頓在經貿與政治上,對臺北展現脅迫,都讓賴清德必須重整其兩岸論調。畢竟,試圖從「後座」跑到「前座」來操控美中臺大車,並非川普與習近平所樂見。
其次,臺灣社會甫經歷史無前例的大罷免。民意很清楚地展現對於分裂社會與抗中保臺,並沒有太大興趣。過度強化兩岸互不隸屬,或進一步凸顯臺獨意識形態,對賴政府在接下來的施政,或與國會間的關係,並沒有加分作用。是此,與其在舊有的詞彙上琢磨,不如強化臺灣的主體意識。因此賴總統今年又強調了民主、自由、韌性與臺灣崛起等概念。但仍離不開以臺灣爲主體意識,試圖製造兩岸對等與互不隸屬的論述。
在外交國防方面,賴清德不斷重申,和平必須靠實力來達成。賴總統向全體國人及國際社會宣示,明年度國防預算,按照北約標準將超過GDP百分之三,也會以在2030年前,達到GDP百分之五爲目標,並明確點出新的國防預算將達成三大目標,並指示發展「臺灣之盾」防空系統。
然而,賴政府此種以「實力」來達成和平,並搭配「威嚇」作爲戰術的策略,充滿現實主義中以增強國家實力,維護國家生存,並專注於物質實力的消長,來達成的國家與系統平衡。但切莫忘了,此種平衡必須奠基在當自身實力不足,必須聯合衆多盟友,並建立在相同價值爲依歸的架構之下。此種以實力換來的和平,是相當「昂貴」,且極可能是「短暫」和平。因爲現實主義者並不認爲世界有永久和平。國家的天性即是戰爭。
臺灣執政者的思維,已經背離自由主義者對於「永久和平」的嚮往。永久和平採取的手段,奠基在經濟間互賴,資訊之往來,國際建制的追求,並且與對手建立溝通渠道。因此,和平絕對不是隻有采用單一種方式,窮兵黷武式的威嚇可能促成短暫的平衡。但平衡一旦破裂,戰爭隨之而起。以實力換取和平只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可惜我們都忘記,人類還有更偉大的方式來促成國家間的和平。(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