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臺灣之盾 不會換來和平

(圖/本報系資料照)

綜觀賴清德總統雙十國慶談話,在兩岸與外交部分,透露國際局勢如何影響國內政局變化。首先,在兩岸部分一共提了臺灣53次,中華民國4次;對中國大陸並沒有如去年國慶與就職典禮強調之「互不隸屬」,也未再提「祖國說」。相關國安人士認爲,兩岸互不隸屬已成爲共識,因此不需再提。

然而,歷任總統國慶演說所代表的政策意涵,都是研究國際關係與外交政策的有力憑證。總統的發言,也代表現階段政府的立場,突然改變對兩岸關係的論述,從過去1年充滿挑釁與抗衡的論點,到今年完全不用互不隸屬,其中意涵令人玩味。

從國際結構角度來看,美中競爭框架下的各項談判還在未定之天,面對即將到來的亞太經合會議領導人會談,是以美中爲首的系統框架,制約美臺與兩岸間的雙邊關係。簡言之,賴總統在現階段美中競合必須避免成爲麻煩製造者,特別在無法打入川普決策圈,且面對華盛頓在經貿與政治上對臺北展現脅迫,都讓賴清德必須重整兩岸論調。畢竟,試圖從「後座」跑到「前座」來操控美中臺大車,並非川習樂見。

其次,民意在大罷免清楚展現對分裂社會與抗中保臺並無太大興趣,過度強化兩岸互不隸屬,或凸顯臺獨意識形態,對賴政府的施政或與國會間的關係並沒有加分作用。是此,與其在舊有詞彙上琢磨,不如強化臺灣主體意識。因此賴總統今年又強調了民主、自由、韌性與臺灣崛起等概念,但仍離不開以臺灣爲主體意識,試圖製造兩岸對等與互不隸屬的論述。

在外交國防方面,賴清德重申和平必須靠實力達成,宣示明年度國防預算依北約標準將超過GDP的3%,也會以在2030年前達到5%爲目標,並指示發展「臺灣之盾」防空系統。然而,此種以實力達成和平,並搭配威嚇作爲戰術的策略,充滿現實主義以增強國家實力、維護國家生存,並專注於物質實力消長,來達成的國家與系統平衡。但切莫忘了,此種平衡必須奠基在當自身實力不足,必須聯合衆多盟友,並建立在相同價值爲依歸的架構之下。此種以實力換來的和平,相當昂貴,且極可能是短暫的和平。因爲現實主義者並不認爲世界有永久和平。

臺灣執政者的思維已背離自由主義者對於「永久和平」的嚮往。永久和平採取的手段,奠基在經濟互賴、資訊往來、國際建制的追求,並與對手建立溝通渠道。因此,和平絕不是隻採用單一方式,窮兵黷武式的威嚇可能促成短暫平衡,但平衡一旦破裂,戰爭隨之而起。以實力換取和平只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可惜我們都忘記,人類還有更偉大的方式來促成國家間的和平。(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