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總統喊打造臺灣之盾 專家質疑違「不對稱建軍」

總統賴清德表示,要加速打造「臺灣之盾」。圖爲漢光第四十一號演習,國軍在臺北觀山河濱公園部署愛國者飛彈防禦系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演說宣佈將打造「臺灣之盾」,強化防空能力。由於此說法從未見於國軍過去文字與發言,引起總統未與軍方討論就拋出政策的質疑。國防部表示,打造多層次的空防之盾,是國軍既定的持續政策。

國防部表示,國軍依總統「臺灣之盾」政策指導,持續籌購新式防空系統;並整合現有自制、外購等防空飛彈,以自動化指管通情監偵系統,鏈結各式雷達等高效能感知裝備,建立共同的戰場圖像,形成多層次的嚴密之盾,以確保我方空防安全。

專家則指出,反飛彈系統所需的技術難度甚高,「盾」花費成本遠高於所防禦的「矛」,且對敵方不構成威脅,與我方長期標榜的「不對稱建軍」背道而馳。

國軍的長程防空飛彈,包括美製愛國者與國造天弓,未來兩者各有四營。總統提及將在今年底的特別預算強化防空,則是向美採購「國家防空飛彈系統」(NASAMS),擔任要地守衛。另外,中科院與美商簽訂合作意向書,將國造防空飛彈系統納入新一代愛國者的IBCS(整合防空暨飛彈防禦戰鬥指揮系統)。

曾任國防部視察的軍事研究者盧德允認爲,面對共軍在數量與科技都凌駕我方,國軍須將寶貴資源用在「不對稱」武器,能打到對方,迫其防範,才能四兩撥千斤,產生嚇阻力,此類武器優先性高於被動挨打的防禦裝備;政府滿口「不對稱」,實則反其道而行。

盧德允說,美國將領在國會作證曾提到,美軍遭遇造價一萬美元的無人機攻擊,卻用兩百萬美元的飛彈攔截,成本效益顛倒,遭到敵方「不對稱」;我方須考慮自身防衛需要,與美方共商建軍發展方向,而非被軍工複合體牽着鼻子走。

曾任國軍愛國者飛彈營長的臺灣智庫諮詢委員周宇平說,愛國者系統判定敵飛彈落點位於預設保護範圍內,纔會開火攔截,換言之,其實保護範圍並不大,更令人擔心的是中小型無人機突襲;若我方因應之道是採購更多防空飛彈,甚至要將三五公釐快砲退掉全換成飛彈,對方就佔盡成本效益的便宜。另外,防空部隊的優秀軍官早退嚴重,將官比例嚴重失衡,也是警訊。

軍方:已建立接觸機密機制

另外,海軍海鋒大隊(岸置反艦飛彈)一名因賭博遭汰除的林姓士兵,賄賂原單位同袍蔡姓士兵,翻拍雄風二型飛彈操作書等情資,交付中共特工。國防部迴應表示,已妥善採取損害管控,藉變更、修改、終止計劃等措施,降低泄密影響程度,並已建立全員「接觸機密資格認證」機制,對涉密人員實施安全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