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展現民主自我修復能力(吳崇涵)

這次大罷免結果,展現臺灣民主運動高度自我反省與修正能力。(本報資料照片)

大罷免結果出爐,在野黨立委一席都沒有被罷免。但整個過程,卻成爲臺灣政治史上,足供檢證臺灣民主發展之最佳案例。一個試圖運用少數選民力量,輔以制度上之缺陷,動員羣衆罷免多數選出的立委。無論大罷免的理由多冠冕堂皇,其實對臺灣民主發展都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

大罷免發起之遠因,不外乎因國會對於預算的嚴格把關,造成行政單位無法爲所欲爲,動輒罷免所謂不適任立委。然而此番動機,已經完全違背民主精神中「少數服從多數」、「權能制衡」與「三權分立」的基本精神。若單以立委能力不足,不適任立委職務,就發起全面罷免在野黨立委,將是世界上民主國家單方面發起罷免,以「少數霸凌多數」的奇特景象。

執政黨對大罷免所要造成的效果,其實顯而易見。假若今天罷免真獲得大成功,首先就是替民進黨政府「抗中保臺」策略與基調,確立合理性與戰略高度。這次參與罷免的領銜人與公民團體都以「抗中保臺」爲主旋律,輔以民進黨政治人物與側翼對於「中共同路人」的獵巫。若大罷免成功,則未來民進黨將以此次大罷免爲範本,形塑「抗中保臺」的威攝作用,在臺灣掀起「麥卡錫主義」,全面干涉人民各種自由。但若大罷免失敗,則此種獵巫與抹紅的策略,將受臺灣選民所質疑。特別是民進黨政府內不斷出現共諜案,更會使老百姓看清楚,「抗中是愛國、親中是生活」的兩套標準。

此外,大罷免若真能成功,更能降低國會制衡力量,使行政單位在對外政策與對內施政上成本降至最低。以近期對美關稅談判爲例,賴政府刻意避開大罷免時期公佈或討論相關談判細節,等待罷免反對黨立委並獲得國會多數後,再迫使人民接受讓利政策。然而,正常的民主國家對外談判程序,須依據所謂「雙層賽局理論」。首先,雙層賽局的第一層是兩造政府派出代表,就所要簽訂的內容進行談判並達成初步協議。第二層則是政府代表於談判後,將協商結果在國內進行批准程序。若談判結果不爲國內選民所接受,則必須重新回到談判桌上,就談判內容繼續磋商,並將國內的歧見進一步與對方的討論。

大罷免成爲大失敗,接下來對美關稅貿易談判或相關之市場準入,民進黨政府勢必面對來自國會的監督。一個強而有力的反對黨,幫人民看緊荷包,以利社稷,是天經地義之事。若單就「親美抗中」,而強迫犧牲人民利益,勢必會引發更多質疑與反彈。這次臺灣社會利用「反惡罷」清楚地表達對國際政治的心聲。

最後,賴政府必須思考如何停止分裂臺灣社會。畢竟這次大罷免結果,展現臺灣民主運動高度自我反省與修正能力。面對來自罷團與執政黨政治人物的全力動員,人民還是保持清醒的一面。反對無情獵巫與抹紅,更試圖停止民主倒退與極化。支持民主政治的良善,也成就臺灣政治新的里程碑。

(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