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小米首款AI眼鏡!1999元帶來的體驗如何?市場蛋糕能否做大?
科技行業注意力再次聚焦小米公司。
在6月接近尾聲的這場小米人車家全生態發佈會上,小米公司一口氣發佈了包括小米YU7、小米MIX Flip 2、小米Pad 7S Pro、小米AI眼鏡、小米Watch S4 41mm、米家空調Pro健康風、米家掃拖機器人M40 S等在內的十多款產品。
其中兩款由雷軍現場主講的產品在公衆層面持續掀起討論,首當其衝的是銷售數據驚人的小米首款SUV車型小米YU7,開放購買1小時,大定突破289000臺,開售18小時,鎖單量已突破240000臺。
另一款則是被雷軍稱爲“面相下一個時代的個人智能設備”——售價1999元起的小米AI眼鏡。過去一年多以來,隨着科技巨頭和創業公司們的持續涌入,下一代智能終端的入口逐漸明確。將小米目標價上調至69港元的高盛預言,到2023年中國的AI/AR眼鏡市場出貨量將達到700萬臺,市場規模將突破10億美元,這一增長趨勢與2017年至2023年間TWS耳機的迅猛發展相似。
智能眼鏡是小米確定入局的賽道,甚至可以說,業內期待着小米AI眼鏡落地,激活這一市場需求。畢竟,智能眼鏡目前的市場滲透率還很低,國內消費市場還未出現一個真正的爆款品牌,在“爭奪蛋糕”之前,行業需要先“做大蛋糕”。
首款產品體驗如何
從外形和配置來看,小米AI眼鏡採用經典D型方框設計,號稱“專爲亞洲臉型優化”,重量爲40g;有三種顏色可選:經典黑色、半透明玳瑁棕、鸚鵡綠;支持線上線下全渠道配鏡。
這款眼鏡同時還是相機和耳機的結合體,搭載了1200萬高清鏡頭,支持防抖,支持第一人稱角度沉浸式拍照、錄製視頻,支持第三方的APP的視頻通話、視頻直播;還可以化身開放式耳機,內置5顆麥克風,立體聲雙單元。
“AI”是最大的賣點,出廠搭載超級小愛功能,用戶可以通過喚醒小愛同學來實現拍照、錄像、問答和翻譯。從現場展示的宣傳視頻來看,這款產品支持的AI場景包括語音智能控制設備、智能會議紀要、10種語音同聲傳譯、視覺掃碼支付。
產品發佈次日傍晚,在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家小米之家門店內,小米AI眼鏡體驗區前排起了約五六人的隊伍。從外觀來看,這款AI眼鏡接近普通日常眼鏡;重量感受方面,佩戴時不會有明顯的壓力感;右側鏡腿末端配備了Type-C口用於充電,支持邊充邊用,這一點與Meta聯手雷朋推出的Ray-Ban Meta不同,後者採用充電眼鏡盒設計。
類似的是,小米AI眼鏡鏡框也選擇了鏡頭在左、提示燈在右的設計,另外在右鏡腿上側有一個實體相機按鍵,按下這一按鍵或者喚醒小愛同學即可拍照或錄像。根據官方披露的小米實驗室數據,手部觸控鏡腿按鍵拍攝僅需0.8秒。
記者嘗試在店內進行拍攝,使用語音指令控制拍攝的響應時間約爲2秒,語音識別的準確率較高,但若環境嘈雜則會出現難以識別的情況。在拍攝過程中,鏡框右上角的提示燈會亮起,且明顯閃爍,若有遮擋則會發出中止拍攝的語音提示。這一設計是基於保護隱私的考慮,指示燈亮起用於提示他人。
另外,從美學設計和用戶個性化需求的角度,小米AI眼鏡推出了電致變色版本,雙指划動鏡腿即可完成變色,單色電致變色有深黑至淺灰4檔調節,彩色電致變色有紫藍粉灰4檔調節。官方給出的數據是僅0.2秒即可完成變色,從實際體驗來看,可能會發生需要多次手動調試的情況。
單色、彩色電致變色版本比標準版本分別高出了700元、1000元。魅族前高管、Angry Miao創始人李楠在微博上評價時提到一句:“這個技術如果真的想普及不能這麼收割消費者的。”不過,這似乎並不影響消費者的好奇心,目前電致變色版均已全部售罄。
拍攝畫質方面,在室內亮光環境下拍攝時表現出色,但在變換角度時畫面會出現模糊的情況。在拍攝後的上傳環節,小米AI眼鏡通過藍牙連接將視頻同步至綁定的小米手機,整體傳輸略有延遲。工作人員表示,非小米手機用戶也可下載“小米眼鏡”App進行連接,不過部分功能可能受限。
至於AI功能,據記者觀察,在試用AI智能翻譯功能過程中,有多位顧客詢問是否可以直接顯示字幕,不難看出,消費者們對AR/AI一體化功能仍高度關注。此外,受衆們對語音方式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有顧客表示外出時呼喚小愛同學較爲尷尬,希望可以推出自定義喚醒詞功能。
“百鏡大戰”待爆發
從是否具備顯示功能的角度來看,AI眼鏡主要分爲三大類,第一類是眼鏡+耳機+AI三合一的智能音頻眼鏡,主打通過語音指令進行操作和控制的AI語音交互,華爲、小米米家此前也都推出過相關產品,但顯然僅有音頻是不足以吸引消費者的;第二類是帶有攝像頭的AI眼鏡,在智能音頻眼鏡的基礎上,集成攝像頭,增加了拍照和錄像的功能,能夠實現與環境的智能交互,這也是目前的主流類型;第三類是融合了AR顯示技術的AI/AR眼鏡,支持多模態感知,被認爲是AI智能眼鏡的最終理想形態。
對於AI/AR眼鏡,Counterpoint Research副總裁Neil Shah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AI眼鏡中最困難的部分無疑是硬件,而硬件中最難的部分是承擔顯示器功能的鏡片,尤其AR眼鏡的顯示器更爲重要。因此這個領域的競爭本質上是光學顯示與芯片能效的終極對決,一副合格的AR眼鏡需要攻克兩大技術堡壘:佔系統總功耗60%的顯示模組和30%的運算芯片。”
對於創業公司來說,AR眼鏡研發和商業化極其艱難。兩年前,羅永浩將重心從直播帶貨界轉移到科技領域,成立了細紅線公司,投身於AR智能設備研發。但在最近的一次公開場合中,羅永浩表示,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燒了很多錢,證實十年內AR眼鏡都不太可能商業化。
雖然不少用戶期待小米AI眼鏡集成AR功能,但從技術成熟度、產品商業化、消費者接受程度等多個角度來看,作爲“大廠”的小米都不可能在此時推出一款研發成本高昂、售價令消費者難以接受、體驗感很可能被詬病的創新科技產品。
而小米AI眼鏡所對標的Ray-Ban Meta智能眼鏡在商業化方面的階段性成果,已經驗證了這一賽道的確定性。根據The Verge在今年2月的報道,Meta創始人扎克伯格透露,Ray-Ban Meta在2024年的銷量超100萬。今年將是Meta眼鏡業務的決定性時刻,這位首席執行官展望着200萬甚至500萬的銷量。
在智能手機、家用電器、智能汽車這幾大賽道,小米的入局很難不讓友商們緊張。不過,目前來看,AI眼鏡賽道的玩家們對小米更多持歡迎的友好態度。原因或許在於,在國內市場,雖然擠滿了雷鳥、Rokid、XREAL、星紀魅族、影目、李未可、閃極等一衆玩家,但AI眼鏡賽道還未跑出真正的爆款產品或品牌,小米AI眼鏡在一定程度上承擔着樹立市場範例,嘗試“做大蛋糕”的作用。
在剛剛過去的618期間,京東數據顯示,AI眼鏡成交量同比增長7倍、AR眼鏡用戶數同比增長70%。小米AI眼鏡發佈後,在京東平臺的銷量很快達成1W+,無疑給AI眼鏡市場添了一把火。小米下場之後,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科技和互聯網大廠推出多款產品。
看好小米的高盛在研報中將如今的AI眼鏡與8年前的TWS耳機對比,技術成熟與價格下降將共同推動市場發展,消費電子行業又一個潛在的增長引擎已經出現。高盛預計,2025年小米AI眼鏡出貨量約20萬副,相當於中國智能眼鏡市場10%的份額。“這是一個時間問題”,Neil Shah看好中國廠商,他認爲在未來一兩年內,像小米、華爲在AI眼鏡方面很有可能追趕上Meta或谷歌。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