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消協發佈個人信息保護消費體驗調查報告:超七成消費者遭遇個人信息泄露

近日,山東省消協對外公佈了個人信息保護消費體驗調查報告。爲防範化解消費領域個人信息安全風險隱患,該調查主要圍繞相關企業、機構等過度、強制、誘導收集和存儲、使用個人信息方面情況開展,並對用戶數量大、與生活密切相關、消費者投訴較多、發生違法違規行爲造成危害程度較大的應用系統開展沉浸式消費體驗。本次調查以濟南、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棗莊、濟寧、臨沂、東營、聊城10市爲主,並覆蓋全省16市,共完成消費者調查問卷6403份,完成消費場景線下體驗120次。

調查中發現,企業對數據收集和使用的透明度不足、公衆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薄弱是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工作面臨的主要挑戰。

調查顯示,有48.18%的消費者表示,企業對數據收集和使用的透明度不足是個人信息保護工作面臨的最大挑戰;42.15%的消費者認爲最大挑戰是公衆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薄弱;32.66%的消費者認爲最大挑戰是法律法規執行力度不夠,違規成本低;23.35%的消費者認爲最大挑戰是技術手段更新迅速,安全防護難以跟上;13.29%的消費者認爲最大挑戰是跨境數據流動中的監管難題。

另外,消費者遇到過的涉嫌過度搜集個人信息的情況,主要有掃碼繳費時要求填寫手機號和姓名等聯繫方式、在線購物時強制要求提供身份證號和銀行卡,以完成訂單、社交平臺在註冊時強制要求驗證身份信息或面部信息等。有56.29%的消費者表示,遇到過掃碼繳費時要求填寫手機號和姓名等聯繫方式;47.10%的消費者表示遇到過在線購物時強制要求提供身份證號和銀行卡以完成訂單的情況;39.95%的消費者表示遇到過社交平臺在註冊時強制要求驗證身份信息或面部信息的情況。

調查還發現,超過七成的消費者表示遇到過個人信息泄露情況,泄露的主要渠道有公共場所、網絡購物/快遞物流、社交媒體等。其中,有60.53%的消費者表示,個人信息可能是從公共場所(如Wi-Fi、掃二維碼、下載陌生APP)泄露出去的;44.42%的消費者表示,可能是從網絡購物/快遞物流泄露出去的;40.26%的消費者表示,可能是從社交媒體泄露出去的;22.85%的消費者表示,可能是從教育/校外培訓機構泄露出去的;10.95%的消費者表示,可能是從房產中介泄露出去的。

消費者最常被泄露的個人信息主要包括手機號碼、電子郵箱、家庭住址和工作單位。有57.24%的消費者表示最常被泄露的個人信息是手機號碼、電子郵箱;45.62%的消費者表示最常被泄露的是家庭住址、工作單位;39.56%的消費者表示最常被泄露的是姓名、身份證號;29.70%的消費者表示最常被泄露的是銀行賬號/支付信息;18.48% 的消費者表示最常被泄露的是社交媒體賬號信息;11.56%的消費者表示最常被泄露的是網絡瀏覽記錄、購物偏好。

在消費場景沉浸式體驗過程中發現,部分商家存在過度搜集個人信息、泄露個人信息的情況,部分手機App存在監聽行爲等。體驗發現,部分門店的點餐系統首先彈出加入會員提示窗口,只有加入了才能開始點餐;在手機上安裝App時,會彈出界面,讓消費者選擇性別、年齡、感興趣的方面等信息;在商店購物時,加入會員則需要填寫姓名、性別和生日等信息;在使用文化場館公衆號進行入館預約時,需要填寫姓名、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等;個人首次使用某快遞公司發送快遞時,需要掃描身份證;另外,到售樓處或中介公司看房,需要留存手機號;有時與周圍人談論過某個話題或產品後,就有不少App會向消費者推薦此類產品。

山東省消協建議,加大監管執法力度,細化個人信息使用搜集規則和處理標準。提升個人信息保護的監管執法力度,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監管職責,設立專門的信息執法部門,加強執法專業性和執法力度。進一步細化個人信息使用搜集規則和處理標準,通過分級分類的方式逐步建立具體可執行的標準,爲身份數據、行爲數據、特殊主體數據確立不同的保護標準。對信息收集方分級分類,明確收集權限。

山東省消協呼籲信息蒐集主體依法依規蒐集處理消費者個人信息。按照規定和權限蒐集消費者個人信息,不過度搜集。蒐集個人信息時主動提示消費者並徵得消費者同意,不使用違法違規手段獲取。不隨意傳播或泄露消費者個人信息。

(大衆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