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發佈個人信息保護消費體驗調查報告,開通相關權限需謹慎
3月3日上午,山東省消費者協會召開媒體通氣會,會上發佈了《山東省個人信息保護消費體驗調查報告》。
近日,爲深入貫徹《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切實保障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省消費者協會秘書處組織開展了個人信息保護消費體驗調查。此次調查旨在揭示當前消費領域個人信息安全風險隱患,提升公衆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促進相關企業、機構合法合規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調查覆蓋了全省16個地市,其中濟南、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棗莊、濟寧、臨沂、東營、聊城10市爲重點調查區域,共收集消費者調查問卷6403份,完成消費場景線下體驗120次。
本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和消費場景線下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問卷調查對象主要爲18週歲以上的消費者,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數據收集。消費場景線下體驗則涵蓋了餐飲掃碼點餐、掃碼開票、停車場掃碼停車、快遞發送、店鋪購物加入會員、文化旅遊場所購票預約、售樓處和中介購房體驗等多個與消費者生活密切相關的場景。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認知、個人信息過度搜集和泄露情況、個人信息保護行爲和麪臨的挑戰等三大模塊。結果顯示,超過90%的消費者瞭解《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顯示出公衆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關注度較高。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消費者對個人信息泄露風險的認知仍存在一定差異,特別是在公共場合掃碼繳費、公衆號和小程序會員註冊等環節,過半消費者認爲容易發生個人信息泄露。
主要發現與問題
透明度不足與意識薄弱成主要挑戰:調查顯示,企業對數據收集和使用的透明度不足成爲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工作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佔比48.18%。同時,公衆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薄弱也是一大難題,佔比42.15%。這反映出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不僅需要加強企業自律,提升數據收集和使用的透明度,還需要進一步普及個人信息保護知識,提高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
過度搜集個人信息現象普遍:消費者在掃碼繳費、在線購物、社交平臺註冊等場景中頻繁遇到過度搜集個人信息的情況。如掃碼繳費時要求填寫手機號和姓名等聯繫方式、在線購物時強制要求提供身份證號和銀行卡信息、社交平臺註冊時強制驗證身份信息或面部信息等。這些行爲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隱私權,也增加了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
個人信息泄露渠道多樣:超過七成的消費者表示遇到過個人信息泄露情況,泄露渠道主要包括公共場所、網絡購物/快遞物流、社交媒體等。其中,公共場所的Wi-Fi、掃二維碼、下載陌生APP成爲個人信息泄露的高風險點。此外,網絡購物/快遞物流、社交媒體等也是個人信息泄露的重要渠道。
手機號碼、電子郵箱等成爲泄露重災區:消費者最常被泄露的個人信息主要包括手機號碼、電子郵箱、家庭住址和工作單位等。這些信息一旦泄露,不僅可能給消費者帶來騷擾和不便,還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
部分商家APP存在監聽行爲:在消費場景沉浸式體驗過程中,調查人員發現部分商家存在過度搜集個人信息、泄露個人信息的情況,部分手機APP甚至存在監聽行爲。這些行爲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暴露出部分商家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管理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