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再論「反綠共」 反的是哪一種「共」?

旺報社評

國民黨發起、民衆黨支持的426凱道遊行以「反綠共」爲主題,若探究「反綠共」思維,其背後應爲三段論邏輯:反共具有正當性,民進黨愈來愈像共產黨,所以要「反綠共」。國民黨號召人民「反綠共」的源頭是要反共,那麼就要追問,國民黨想反的是哪一種共,想清楚了嗎?臺灣經過40年民主發展,難道又要回到「口號治國」的威權時代嗎?

今日中共 不同於毛時期

該反哪一種「共」?是一個具有歷史和學術價值的嚴肅課題,更關係臺灣的方向與前途,值得認真討論。探究「共」的定義,若從共產主義思想着眼,從馬克思、列寧到毛澤東,可謂林林總總,若從政治制度着眼,越南、古巴、中國大陸、前蘇聯等都是旗幟鮮明的共產國家,但其制度大相逕庭,今天的中共和毛澤東時代的中共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共產黨。

成長於戒嚴時代的人,對「反共」一詞都無比熟悉,兩蔣初期「反攻大陸」、「殺豬(朱德)拔毛(毛澤東)」口號喧天價響、後期改爲「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當時「反共」是在「代表全中國的中華民國」框架內反共,反的是無產階級專政、人民公社與文化大革命的中共。兩蔣時期的反共有一個清楚的前提:臺灣人是中國人、復興中華文化。

兩蔣時期的反共是中華民族之下的法統之爭、制度之爭、民心之爭,本質是內戰意識形態之爭的延續。背後還有兩個歷史背景:第一,世界因冷戰而畫分爲共產、自由兩大陣營,臺灣在美國支持下代表自由中國;第二,毛澤東發動反右和文革迫害知識分子、毀滅傳統文化與學術自由,經濟上覆刻蘇聯計劃體制,臺灣在經濟、文化、自由度上較大陸具有優勢。

大陸改革開放後,中共反思意識形態與路線,鑑於毛時代「趕英超美」的共產體制已證明失敗,鄧小平轉而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爲基本定位。江澤民、胡錦濤時代,大陸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追求社會主義本土化、中國化,並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開始重建孔孟儒學權威。習近平時代更進一步將「中國式現代化」作爲核心理念,與列寧式、毛時代的中共早已相距甚遠。

國民黨的政治理念是三民主義,與中共的意識形態有類似之處,如民族主義、民生(社會)主義,但在政治思想(民權主義)上差異極大。孫中山反思中國獨特的文化與社會環境,並結合西方政治制度與中國政治文化,提出民權主義思想,成爲40年代國民黨立憲的依據。五權憲法規定地方自治、國民大會直選產生,五權憲法在臺澎金馬落實。公民直選的理念與運作與中共的民主集中制截然不同,這是國共不同之處。不過,國共都堅持民族主義,也都認同均富思想,以民生問題爲施政主軸。

政治包裝 反中抗中脫中

在意識形態層面,國民黨談反共,如果反的是現在的中共,其實並無支撐點。國民黨在李登輝時已廢除動員戡亂,不再將中共視爲叛亂團體,兩岸官方戴上白手套協商談判;20年前連戰展開和平之旅,國共兩黨領導人會談並建立制度化交往機制;馬英九在新加坡與習近平會晤,是雙方持續積累互信、良性互動的自然結果。國民黨是上述歷史的推動者,反今天的中共等於否定李登輝、連戰、馬英九3位前主席,也與朱立倫的「2D戰略」背道而馳。

至於民進黨反共,近來雖高唱入雲卻禁不起檢驗,民進黨喊反共,不過是「反中、抗中、脫中」的政治包裝。民進黨的反共,以否定臺灣人是中國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兩岸之爭是一國國家內部之爭,而非國家主權之爭爲前提,是對兩蔣時期反共的歪曲和篡改,國民黨當然不應鸚鵡學舌。

臺灣多數民意希望兩岸平共處,不願接受大陸統治。既然如此,國民黨應讓人民相信有能力在維持現狀前提下與中共「求同存異」,創造兩岸互信與和平。對民進黨而言,臺海穩定有助長期執政,想維持現狀的穩定,需先確定反的是哪一種共,才能釐清與大陸的關係,纔有機會讓臺海迴歸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