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反綠共」邏輯錯亂、自我矮化

旺報社評

國民黨26日以「反綠共、戰獨裁」爲主題,號召藍白支持者上凱道抗爭,果然動員成功,主辦單位估計約25萬人到場。藍營重要政治人物與縣市首長、各級民代幾乎全員到期,展現難得一見的團結氣勢,民衆黨也挺身相助,希望藍白合讓在野力量薪火不熄。

在野力量薪火不熄

這樣的氣勢固然可以凝聚反對能量,傳遞出人民的怒火,但當天活動「反綠共、戰獨裁」訴求不明,尤其前半句「反綠共」更是邏輯錯亂,反而彰顯國民黨「爲反對而反對」的不負責任態度,如此反對黨不但不能改變臺灣民主倒退的政治生態,扭轉國家錯誤的方向,更無從解決當前臺灣所面臨的內外危機。

之所以有這場抗爭,是執政的民進黨在國會抵制、對抗多數黨,造成朝野尖銳對立,更主要是國民黨爲反制民進黨側翼發動的「大罷免」,也開始進行連署,卻遭檢調以「幽靈連署」名義對各地方黨部、黨工與立委助理搜查,甚至拘留黨工,迫使國民黨升高對立,指控執政黨司法迫害。國民黨原本氣勢如虹,如今陷入大罷免被動困境,主要是議題主導權被民進黨操作「在野黨爲反對而反對」及「國民黨受中共指揮」兩訴求搶走,操作「反中恐共」情緒並轉化成「大罷免」的風潮。

坦白說,這次抗爭是國民黨被動、受情勢逼迫所爲,而不是看到民氣可用而主導並轉化的結果,支持者的熱情恐怕大出藍營領導層意料之外。若希望累積成爲政治資本與發展動能,還需要一個有魅力的領袖、提出明確的政治目標與宏大、感動人心的願景,才能扭轉乾坤。

川普民粹的對等關稅,已讓臺灣陷入「疑美困境」難以自拔,426抗爭引起共鳴不是沒有道理,如今在凝聚藍營團結與鞏固藍白合上,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人們仍然看不見未來希望何在,2028年即使賴清德下臺,國民黨重返執政,臺灣就會更好嗎?恐怕未必!

首先,當中國崛起、美國日益顯得自顧不暇,臺灣何去何從的迷惘油然而生之際,國民黨未提供與執政黨不同的選擇,而將這場抗爭主軸設定爲「反綠共」,凸顯國民黨和民進黨比賽誰更反共,把自己放在曹興誠同一個位階,不但邏輯錯亂,更是自我矮化。

反獨裁只在同溫層

國民黨批評賴政府「綠色獨裁」,「比共產黨還共產黨,比法西斯還法西斯」,固然可以拉高對賴清德的仇恨值,但對中間選民與年輕世代而言,正當性與說服力都不夠,畢竟賴清德是人民票選產生,民進黨推動的是「大罷免」,而不是戒嚴。抗爭當天現場依然以中高年齡層爲主,少見年輕人蔘與,「綠色獨裁」訴求只在同溫層有效,不能擴大支持基礎。

不過,國民黨在426集會上提出罷免賴清德的訴求,劍指明年地方選舉與2028年總統大選,倒不失爲有意義、有眼光的戰略選擇。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及《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罷免總統的條件非常嚴苛,堪稱天方夜譚,訴諸未來選戰可以拉長戰線。不過距離兩場選舉時間仍遠,眼前國民黨應將戰場拉回立法院,搶回議題主導權,並針對臺美與兩岸關係未來10年可能的變化,爲臺灣找出新契機、新方向、新戰略。

國際政治經濟因川普祭出的對等關稅大棒而陷入混亂,國際貿易運作受到嚴重干擾,臺灣是一個以出口爲導向的淺碟經濟體,受國際政治經濟影響甚深,而過去30年的繁榮,主要動能在大陸的改革開放與經濟崛起,川普風暴襲擊下,稍有不慎即可能全盤皆覆,賴清德政府卻提出「脫中入北」方針,全面押寶川普,置傳統產業於不顧,更枉費千萬家企業佈局全球的多年苦心,如此輕率盲動,難怪人心陷入迷惘恐慌之中。

兩岸政策是一切政策的上位,兩岸關係不好,國家發展就會困難重重;美中關係愈是兇險,臺灣安全與繁榮就愈難保。當民進黨政府切斷兩岸交流,在野黨更要利用國會優勢確保兩岸交流有序健康發展,與對陸配、陸生更公平合理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