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三論「反綠共」 綠紅水火不容嗎?
旺報社評
民進黨質疑國民黨不反共,背離兩蔣路線,國民黨426凱道集會就以「反綠共」爲主題。有人認爲國民黨開竅了,也有人認爲國民黨變質了,還有人認爲這種爭論格局太低。但大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民進黨喊「反共」究竟是反哪一種共?「綠」與「紅」真的是水火不容的敵人嗎?
喊反共 反哪一種共
藍營的論述,港澳「一國兩制」的模式將消滅中華民國,民進黨的臺獨黨綱也意圖消滅中華民國。法理臺獨一旦實現,中共啓動《反分裂國家法》對臺動武,最後結局中華民國不復存在,「紅」、「綠」殊途同歸,都要反對。
這不僅是對兩岸現狀的誤判,也是對紅綠兩岸路線的誤判。北京對臺政策,冷戰時期以「消滅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爲目標,但1979年以後,主軸已經轉變爲兩岸透過交流、談判實現統一。特別是1992年兩會協商以來,大陸逐漸默認、尊重「中華民國在臺灣」治權的存在,纔會有2015年馬習以兩岸領導人身分在新加坡的會談,會談形式和2005年連胡會完全不同。
同樣,民進黨的法理臺獨綱領也已束之高閣,陳水扁說「臺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蔡英文任內承諾依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邱義仁直言「只有瘋子纔會搞臺獨」,賴清德就職後也強調遵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認同114年的中華民國,「國安17條」限縮兩岸交流,但更多是爲鞏固權力,不涉及憲政層面兩岸定位的變更。
無論中共「最優版」兩岸統一模式是否有中華民國的位置,至少馬政府時代,曾經默認中華民國法律在臺澎金馬的效力,及中華民國政府在臺澎金馬治權的存在,願意透過協商解決雙方的分歧。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但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顛覆中華民國憲政體制。
「綠」與「紅」在兩岸論述上的距離,曾經只有一步之遙,出現在兩個時間點:一是馬英九2012年連任後,民進黨各派系檢討兩岸路線,謝系提出「憲法共識」,並與北京涉臺單位及智庫對話;二是蔡英文總統就職前,向對岸釋出「既有政治基礎」、「九二共同認知」與「憲法和兩岸條例」,王毅以「遵守他們的憲法」爲迴應,試圖以「化整爲零」方式尋求新共識。
紅藍綠 堆疊善循環
換言之,綠、紅對「現狀」的認知曾經非常接近,可見兩者之間並非不共戴天,近年美中關係發生質變,香港問題兩岸認知差距極大,讓綠與紅走上對抗之路。臺海情勢令全球憂心不已,但這不代表兩岸走上戰爭不歸路,儘管紅綠之間劍拔弩張,但仍有若干善意和默契存在:
在兩岸互動方面,賴政府上臺後,兩岸快速處理0214撞船事件,雙方官員以「官方(我方)對民間(陸方)」形式出現實質性接觸和談判,可惜後來情勢失控。但此後陸方仍恢復福建民衆赴金馬觀光;至少2批次大陸涉臺代表性學者來臺,與半官方背景智庫閉門交流;雙城論壇、兩湖論壇等地方合作平臺,雖面臨政治壓力,但仍堅持舉辦,大陸官員也來臺參與。
在國際互動面向,去年520至今大陸並未挖角任何一個邦交國,並尊重奧會模式及我方在國際組織的既有資格。日前在韓國舉行APEC海洋部長會議,去年因0214事件被陸方重炮批判的海委會主委管碧玲順利與會,陸方未橫生枝節。教宗方濟各逝世後,賴政府並未複製20年前陳水扁親赴教廷以總統身分弔唁的先例,而是低調派出前副總統陳建仁,陸方也基於一中原則未派團前往,形同尊重教廷對「中華民國代表中國」之立場。
紅綠之間化解敵意、累積互信、恢復不拘形式的對話,是跳出「反綠共」狹隘思維,形成紅藍綠正向循環、兩岸善意螺旋的根本解方。民進黨在黨外時期便汲取左翼理論,動員工農、重視宣傳與組織紀律,相傳紅綠人士私下會面時、熱絡起來同聲高唱《國際歌》。只要雙方以兩岸和平民生爲念、以現行憲政體制爲基礎,重新回到溝通對話的軌道,兩岸暴風雨後能見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