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銜接紅綠斷層 國民黨才能再生
旺報社評
賴總統就職一週年的各項民調均顯示,對民進黨不滿意度增幅明顯超過滿意度增幅,但在野兩黨未相對提高。藍白好感度加總僅與民進黨相仿,較去年大選前夕下滑。大罷免浪潮涌動下,在野陣營在立法院的多數遭到翻轉,並非絕不可能。爲何賴政府表現不如人意,在野黨仍積弱不振?
國安簡報 建立朝野共識
對白營來說,柯文哲涉案遭長期羈押,司法真相未明,清廉形象已先受損,國民黨爲大罷免打擊對象,黨工連署作業被抓到小辮子,一些立委受綠營側翼猛烈攻擊,聲望難免蒙塵。這些都可以理解,但核心問題恐怕在於選民心目中,國民黨路線不明,共同價值模糊,已到了積重難返、亟需痛定思痛的地步。
過去,國民黨以長於外交和兩岸,擁有大量人才儲備自豪。但連續失去政權10年後,人才老成凋謝,中壯輩黨內和學界失去駕馭國政的實務歷練,優勢早已流失。對美關係早已是民進黨的強項,兩岸關係上,朱立倫近4年來未訪問大陸,黨際交流活動因輿論觀感和美方因素而停擺,國共之間的互信已經翻頁,國民黨兩岸優勢不再。
國民黨誇言2D戰略,但朱立倫與大陸保持距離,藍委組團訪陸成爲大罷免的攻擊標靶,未見黨中央有力的辯護與說明。綠營所謂「中南海遙控立法院」讕言竟衆口鑠金,甚至形成部分民意的刻板印象。
相較賴清德沿着蔡英文「借殼中華民國」路線不斷深化,端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說詞強攻「一中框架」,國民黨卻拿不出一套大衆易懂、黨內有號召、大陸可接受的論述反擊。反倒在賴清德蹦出「併購論」時,膝跳式反擊民進黨「賣臺」,說不出美中關係新情勢下,臺灣應如何叫牌、如何透過協商解決分歧,纔有可能解決主權爭議。如此的國民黨,又有何顏面自稱最有能力處理兩岸難題。
朝野三黨開始摸索舉行國安情勢簡報、朝野領袖對談的可能性與模式,如能成局,國民黨應仔細研究「反滲透法」與「賴17條」及修改「國安法」的相關規劃,直陳不妥之處,提防政府以保防之名濫權侵犯人權、言論自由與思想自由。
朝野若能有效溝通,應就如何舒緩兩岸緊張情勢謀求共識,若能形成共識,國民黨與大陸仍有溝通管道,就應爭取民進黨和民衆黨的祝福,就三黨共識與大陸交涉,甚至朱立倫應直接訪陸,與最高層對話解決問題。
高層有意 兩岸隨時可談
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以「溫水變沸騰」形容臺海危局飆升,海峽對峙必須降溫,已成爲各方的共識。賴總統和國臺辦於520前後都放緩了激烈的言詞對抗,但紅綠之間的接觸、對話與溝通,仍需要一段漫長而艱困的過程,需要機緣與信任的滋長;兩岸兩會復談短期內仍有困難。
北京不斷壓縮臺灣空中與海上反應的空間,近期頻繁傳出邊防滋擾事件,層出不窮的滲透、反滲透事件,都不利於臺灣主流民意重拾對兩岸關係的正面期待。從局部看,這些事態固然凸顯了民進黨政府的侷促;但從全局看,亦折損大陸在臺灣民衆心中的形象。
在賴總統與陸方只能隔空叫陣時,國民黨應勇於銜接兩岸之間的「斷線」。不論是兩岸旅遊交流正常化、關稅戰對產業鏈的衝擊,或戰機、軍艦、飛彈部隊的行爲準則,及兩岸通婚家庭的輔導和保障等,兩岸之間有無數的議題需要對話,國民黨可以着墨之處俯拾皆是。
當下情勢,兩岸綠紅藍白四個主要政黨中,唯國民黨可能與民進黨和共產黨對話。與綠白兩黨謀求臺澎金馬最大共識,掌握臺灣主流民意;再與大陸謀求降低臺海緊張情勢,甚至討論兩岸的永久和平方案,是國民黨應有的作爲。
海基會董事長吳豐山稱「兩岸傳話管道順暢」所言不虛,只要雙方高層有意願,「傳話」隨時可以變「密商」,國民黨僅存的優勢就會失去。國民黨還不趕快抓住再生的最後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