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丨創新需堅持長期主義與開放精神

“DeepSeek時刻”激勵了國內企業加大技術研發的信心與熱情,目前,衆多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市場掀起創新競爭浪潮,緊緊抓住技術變革的時代機遇。與此同時,我國也整治“內卷式”競爭,推動企業間競爭從成本型向創新型、價值型、質量型轉變。

創新競爭會不會演化爲“內卷式”競爭?事實上,內卷與創新天然相悖,因爲創新是高強度腦力勞動,腦力勞動效率會隨着時間的長度衰減。相關報告發現,工作時間與創新產出之間存在顯著的倒U型因果關係。具體而言,工作時間在初期階段顯著提高創新產出,但當超過8.89小時的閾值時,創新產出下降。

創新需要什麼樣的環境?硅谷曾經產生很多經驗。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硅谷企業進行的是封閉式創新活動,這會導致企業對過往技術資源存在較大路徑依賴,同時,封閉的創新環境限制了企業對市場需求的準確判斷,受到嚴格內部控制的技術創新無法及時應對迅速變化的市場,最終產生“硅谷悖論”現象。日本企業缺席信息技術革命也是因爲這種“創新的封閉性”。後來,硅谷在開放式創新模式中找到了硅谷悖論的解決之道,涌現了大批創新性企業和產品。

在1990年代剛剛成立時,谷歌規定所有谷歌工程師都可以將自己的20%工作時間用於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並且谷歌的茶水間給工程師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空間。

可見,創新必須在一個開放性的自由的空間內進行,它既需要各種知識交流,同時也要有自己安靜思考的空間。華爲的創新秘訣也歸結爲一個精神,即“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華爲鼓勵自己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通過喝咖啡聊天交流知識,且要求“科技外交家”要到世界各地與全球頂尖科學家交流,把全球的新技術、新思想帶回來。華爲在其剛剛建成的上海練秋湖研發中心爲自己的員工提供了100多個咖啡廳。

DeepSeek的成功也得益於其自由開放的工作狀態,該公司沒有嚴格的層級架構或部門壁壘,員工研究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佈置任務,這種自然分工狀態釋放了每個人的獨特想法,有了想法後大家聚集在一起討論,達成某種有價值的共識後,自上而下地調配資源集中攻關。給予員工自由會激發他們的靈感,自上而下的佈置任務往往會限制人的發揮。硅谷與中國進入互聯網大廠時代後,出現創新稀缺現象。因爲企業之間的競爭以及企業內部之間的競爭,讓企業更關注KPI與短期利益,員工爲了完成任務被迫內卷,創新文化逐漸被削弱。

創新過程不僅不能內卷,而且研究人員對環境與健康更加敏感,必須給他們更好的環境才能激發大腦的創造力。硅谷成爲創新之源,與舊金山灣區地中海氣候、陽光海濱、山水林木給高科技人才提供了宜居宜業的環境有關。華爲在上海與東莞的研發園區要求科技與自然完美融合,不僅有湖泊與森林,每一棟建築以及其內部的裝修都追求藝術性,爲科研人員創造一個安靜優美的環境,激發靈感與深入思考。遊戲科學搬到杭州象山藝術公社,也是因爲杭州提供了一個清淨而專注的環境。

各種案例表明,工作時長可能會影響創新效率。比如工作時長過長可能影響員工健康和心情,進而影響創新能力;工作時長會影響員工之間知識交流的次數和效果等等。創新研究作爲高強度的腦力勞動,需要開放式交流,需要健康的身體與優美的環境,更需要大腦休息儲能。因此,創新不能急功近利,而要堅持長期主義與開放精神,要爲創新者提供更安靜優美的環境,企業與地方政府都應該認識到這些創新規律,做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