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評論丨讓沂蒙精神綻放永恆光芒

紅色故事、小戲小劇、沉浸演繹生動再現革命年代的軍民魚水情,現場TED演講展現了青年人傳承紅色基因……8月21日上午,“沂蒙精神代代傳”主題宣講首場報告會在臨沂市工人文化宮職工大劇院舉行。作爲“沂蒙精神代代傳”文學藝術創作傳播活動的重頭戲,報告會採取“理論宣講+小戲小劇+紅色故事+TED演講”形式,開展互動化、沉浸式宣講。

自今年4月啓動以來,“沂蒙精神代代傳”文學藝術創作傳播活動以文學、書法、美術、戲劇等九大藝術形式爲載體,讓跨越時空的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這場覆蓋多元領域的創作傳播活動,既是對歷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對沂蒙精神的時代詮釋,爲新徵程凝聚奮進力量提供了生動註腳。

從歷史深處走來,精神的根基歷久彌堅

沂蒙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鐫刻在齊魯大地上的精神豐碑。“黨羣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十六字內涵,背後是沂蒙紅嫂用乳汁救傷員的赤誠,是百萬羣衆推着獨輪車支援前線的擔當,是“最後一粒米做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的奉獻。這些深植於歷史的精神密碼,成爲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齊魯兒女砥礪前行的力量源泉。

此次創作傳播活動不滿足於簡單複述歷史,而是着力挖掘精神的“根”與“魂”。18位知名作家深入老區採風,從2000份投稿中精選的78篇作品,不僅記錄戰爭年代的悲壯,更探尋精神傳承的脈絡;中國書協、美協名家提筆揮毫,將“水乳交融”的情誼融入紙上文字、筆下色彩,成爲跨越代際、直抵人心的精神載體。這些對歷史細節的打撈、對精神內核的提煉,讓沂蒙精神從教科書走向生活場景,從歷史記憶變爲情感共鳴。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精神是最硬的脊樑。《沂蒙六姐妹》等經典影片在“紅色電影展映月”中重現,剪紙藝術以傳統技法再現軍民魚水情,觀衆看到的不只是藝術的表達,更有歷史的迴響。沂蒙精神之所以能穿越時空,正源於其蘊含着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捨生取義的民族氣節、衆志成城的團結力量,構成了中國人民在任何時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鈣質。

向時代潮頭奔去,精神的傳承守正創新

“老區不老,風華正茂”,點出了沂蒙精神傳承的關鍵。精神的生命力不在於守舊復刻,而在於創新發展。此次活動的九大板塊,既有對紅色經典的致敬,更有對時代新貌的描繪,體現了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

創作內容兼容幷蓄。有《我是你》這樣的紅色題材歌曲,也有《城市霓虹》展現的時尚臨沂;有用書法、國畫再現歷史場景,也有用攝影鏡頭捕捉老區的現代化進程。這種創作不是將沂蒙精神困在過去,而是讓其走進當下,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在科技創新的車間裡,在青年奮鬥的身影中,爲精神傳承尋找當代註腳。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奮鬥之美的交響融合,正是沂蒙精神在新時代的生動體現。

傳播形式多元互動。小戲小劇海選大賽演出200多部新創劇目,“沂河之夜”展演推動紅色故事走上街頭;精品藝術黨課將戲劇與思政教育結合,讓觀衆在共情中受教育;全媒體矩陣的宣傳推介,使沂蒙精神通過“臺、報、網、微、端”走進千家萬戶。“接地氣”的傳播,打破了紅色教育的刻板印象,讓年輕人願意聽、聽得進、記得住。

更值得稱道的是“塑形”與“鑄魂”的結合。紅色題材的藝術創作,不能爲了創新而失真,不能爲了流量而低俗,唯有守住精神的內核,創新纔有意義;唯有貼近時代的脈搏,傳承纔有力量。活動不僅追求作品的藝術水準,更注重精神的價值引領。無論是名家創作還是社會徵集,都緊扣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標準,讓每一件作品都成爲精神的“傳聲筒”。

爲復興之路聚力,精神的力量生生不息

守住精神根脈,就守住了前行方向;傳承紅色基因,就積蓄了奮進之力。推動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最終目的是凝聚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的精神力量。沂蒙精神爲今天的奮鬥提供精神滋養,無論是攻堅克難的改革征程,還是鄉村振興的實踐場域,抑或是青年成長的人生賽道,都能從“黨羣同心”中汲取團結的力量,從“軍民情深”中領悟魚水的真諦,從“生死與共”中獲得擔當的勇氣。

活動中兩個設計細節尤爲動人:研討會特邀青少年代表參加,讓精神的種子在年輕人心中紮根;優秀沂蒙精神踐行者的分享,將歷史與現實連接,證明精神不是博物館裡的展品,而是可以轉化爲行動的力量。這一設計抓住了精神傳承的內核,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精神的血脈需要代代相續。

從歷史走向未來,精神的傳承需要“接力賽”。此次活動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如何讓沂蒙精神活在藝術作品中,更融入日常工作裡?如何讓“水乳交融”的理念體現在歷史記憶中,更成爲新時代黨羣關係、幹羣關係的寫照?答案就是引領羣衆、服務羣衆、感召羣衆,將精神的力量轉化爲爲人民服務的實踐、彰顯於推動發展的行動中。

蒙山高,沂水長,精神的光芒照四方。“沂蒙精神代代傳”活動以藝術爲橋、精神爲魂,讓歷史與現實對話、初心與使命共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我們需要這樣的活動喚醒記憶、凝聚共識,更需要每個人做精神的傳承者、踐行者,讓沂蒙精神在新時代的實踐中不斷豐富、永遠閃亮,成爲走好新的長征路的強大精神動力。(文/孔德淇)

閃電評論,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