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評論|檔案烽火映來路,精神光輝照千秋

8月11日至9月23日,山東衛視黃金檔熒屏被泛黃紙頁與斑駁影像點亮——36集文獻紀錄片《檔案裡的山東抗戰》熱播,106件珍貴紙質文件、522張歷史圖片、65版歷史報紙版面、15分鐘歷史影像首次集中亮相。這不僅是抗戰勝利80週年的深情獻禮,更是一次以全媒傳播重塑集體記憶的文化實踐。一段塵封八十載的烽火歲月,以檔案爲舟楫,載着血與火淬鍊的民族精魂,駛入當代人的精神江河。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紀錄片以“特寫式呈現”賦予歷史全新質感:一本戰地日記的潦草字跡,無聲訴說烽火中的家國情懷;一張受降儀式的全景照片,永恆定格洗雪國恥的永恆瞬間;一段山東縱隊整編命令的影像,清晰標記人民武裝的戰略轉型。這種對歷史細節的顯微開掘,使抽象精神具象爲可感可觸的溫度與重量。當滕縣保衛戰“若友軍再無消息,則孤城危矣”的絕筆電報在熒屏展開,觀衆的心絃瞬間與八十年前的壯烈同頻共振。檔案敘事在此突破時空壁壘,實現了從“存史”到“傳神”的飛躍。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紀錄片以確鑿史實昭示:中國共產黨是山東抗戰的領導核心與力量源泉。從徂徠山起義“誓死不當亡國奴”的吶喊響徹雲霄,到八路軍山東縱隊整編完成戰略集結;從《論持久戰》指引方向,到根據地軍民開展生產自救鞏固紅色政權,黨的旗幟始終高揚在抗戰最前沿。省委書記黎玉號召“共產黨員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知識分子朱毓淦變賣田產供給軍糧,黨員倪冠英四兄弟辭別父母共赴國難。正是依靠喚醒民衆、組織羣衆的卓越能力,黨在齊魯大地凝聚起毀家紓難的磅礴偉力。

山河不屈民心爲盾,血火豐碑鑄於微末。膠濟鐵路工人用扳手擰鬆鐵軌螺絲,癱瘓日軍運輸動脈;黃家峪村民以血肉之軀阻滯掃蕩,244位鄉親慘遭屠戮卻贏得戰略緩衝;普通農婦日攤十四頓煎餅,以竈火溫暖起義將士——紀錄片以細膩筆觸勾勒人民戰爭的壯闊圖景。微末個體匯成歷史洪流,詮釋着“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的真理。當鏡頭掠過淄博慘案紀念館33塊展板,撫摸彈孔密佈的農具,歷史的警鐘振聾發聵:民心所向是勝利之本,覺醒民衆是永恆長城。

戰略樞紐牽動全局,精神火炬穿透時空。山東戰場牽動全國抗戰棋局,至1945年,山東軍民作戰2.6萬餘次,殲俘日僞軍53萬餘人,根據地面積達12.5萬平方公里,正規軍27萬、民兵200萬,成爲敵後抗戰重要戰略支點。紀錄片深刻展現了這一獨特地位:臺兒莊大捷前夜,滕縣守軍以萬人傷亡阻滯強敵四天半,爲戰役部署贏得關鍵窗口;八路軍山東縱隊成立後,25個團實現統一指揮,使游擊戰升級爲戰略反攻的鋒刃。齊魯大地上的浴血堅持,爲“戰略相持轉向戰略反攻”提供了生動註腳。

檔案無言,卻如明鏡映照來路;豐碑不語,自有迴響激盪千秋。《檔案裡的山東抗戰》的播出,是一次對歷史的深情回望,也是一次對精神的深刻洗禮。歷史檔案的每一次開啓,都是對初心的叩問;精神火炬的每一次傳遞,皆爲向復興的致意。在抗戰勝利八十週年的歷史座標上,這部紀錄片以齊魯大地的烽火記憶,詮釋着一個民族從苦難到輝煌的精神密碼,更昭示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億萬人民邁向偉大復興的堅定足音。(文/藺炳正)

閃電評論,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