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評論|看這部魯劇如何呈現“敵後烽火”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爲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凝聚砥礪奮進力量,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廣播電視臺、山東衛視傳媒有限公司、上海克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上海克頓夥伴電視劇製作有限公司出品,八一電影製片廠、重慶衛視傳媒有限公司、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出品,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山東省廣播電視局聯合攝製的全民抗戰史詩劇《我們的河山》於8月16日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
電視劇《我們的河山》以1937年山東淪陷爲歷史背景,講述了青年黨員莊埼風(王雷 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深入沂蒙山區發展基層武裝,經歷重重考驗,開闢、建設、壯大抗日根據地,最終粉碎日軍掃蕩計劃,迎來抗戰勝利的故事。
敵後抗戰的獨特視角,展現“中流砥柱”的偉大貢獻。作爲一部獻禮劇,《我們的河山》從敵後抗戰這一獨特視角切入抗戰史,呈現敵後軍民抗戰的艱苦歷程與偉大貢獻。從戰略防禦到戰略相持,再到戰略反攻,《我們的河山》生動闡釋了黨中央“派兵去山東”的重大戰略,正面回答了爲什麼中國共產黨是抗戰勝利的中流砥柱,爲什麼我們黨要深入羣衆、發動羣衆、依靠羣衆,爲什麼會形成黨羣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等問題,展現了抗日戰爭勝利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謳歌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抗戰的愛國精神。
創新表達形式,傳遞歷史真實。《我們的河山》一個核心魅力便在於其致敬真實的表達手法。導演毛衛寧在《我們的河山》中秉承“三個真實”——歷史真實、戰爭真實、生活真實,深耕時代肌理,完整再現抗戰的曲折歷程和真情實感的軍民魚水情。該劇依託山東沂蒙革命老區的地形地貌、山村農田等搭建拍攝場景,真實呈現一年四季氣候場景;通過超高清影像技術沉浸式還原歷史,細膩展現抗戰中軍民們真實的生存境遇。
對真實的致敬,讓作品不囿於宏大敘事,以個人故事展現歷史主題:莊埼風、劉竹梅、王彧、張治平等四位主角,或從文弱書生到堅定戰士,或從平凡百姓到抗日先鋒,原因無他,只因這是“我們的河山”:“這裡的河山是我們的,是中國人的,我們會用生命和鮮血來捍衛我們的土地。”此外,民兵鎖柱、家丁呂仁呂義、貧苦農民王滿囤等小人物羣像,勾勒出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全民抗戰的雄渾史詩。
電視劇《我們的河山》全程在臨沂市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拍攝,是一部“山東元素”十足的優秀作品。爲支持創作該劇,山東在資金、政策等方面進行了有力扶持。《我們的河山》也是魯劇創作不斷突破新高峰、取得新成就的一個縮影。對文藝作品而言,內容永遠是根本。魯劇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得益於內容的準確定位:弘揚主旋律,堅持現實主義原則,做好正劇。
2024年,由山東衛視傳媒公司聯合創作出品的電影《我本是高山》榮獲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2025年,華表獎首次“出京”舉辦,落地山東。這背後既源於山東作爲文化大省的資源稟賦,也源於山東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先後出臺《關於加快推動廣電視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支持鼓勵優秀文藝作品創作生產的十項措施》,真金白銀支持影視創作;深入實施“齊魯文藝高峰計劃”,推行“一站式”服務,優化影視產業發展環境,當好影視企業的“店小二”;不斷打開“想象力”,推進“影視+”融合發展,讓影視成爲相關產業突破的切入口。
獨到的選題、優質的內容、新穎的形式,《我們的河山》是山東影視創作發展的一個見證。山東優質的影視創作環境,相信定將吸引更多熱門影視劇來魯拍攝製作,這片土地上必將涌現出更多“山東題材、山東主創、山東出品”的大劇、好劇。(文/陳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