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評論 | 民生工程緣何變成面子工程?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財經調查》欄目7月20日晚曝光了“稷山縣農村出現高標準公廁‘只能看不能用’”現象,山西稷山縣委宣傳部今天(7月21日)就此事發布情況通報稱,對此,縣委、縣政府立即組織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整改工作,對全縣農村公廁使用管理情況進行全面排查,切實把資金、人員、制度等長效管理機制落實到位,確保農村公用設施正常開放。同時縣紀委監委對相關失職失責人員進行嚴肅追責問責。

民生工程的價值,不在“看得見的光鮮”,而在“摸得着的實惠”。 興師動衆、大張旗鼓建設這麼多農村新公廁,就是爲了讓領導檢查的時候“看一看”?如果只能“看一看”不能“用一用”,那建設了又是爲了啥?這種“建而不用”的怪象,不僅讓公共投入打了水漂,更寒了百姓的心,暴露出“面子工程”與民生需求之間的深刻錯位。

根據《關於加強農村公共廁所建設和管理的通知》要求,農村公廁應確保“專人管、有經費、定時清、無異味”,核心是“用得上、常受益”。然而,吉家莊村委會工作人員的說法直白得刺耳:平時關閉廁所是爲了省卻日常清理的麻煩。這顯然與政策精神背道而馳。“重建設輕管護”讓民生工程偏離了初心。當地將精力更多傾注於“建”,公廁外觀光鮮、設施完備,甚至成爲鄉村建設宣傳的亮點;卻在“管”上嚴重缺位,以“省卻清理麻煩”爲由長期關閉,令村民“看得見、用不上”,將民生工程異化爲“政績展示品”。

公共服務的本質,是政府通過科學管理滿足羣衆需求,而非將責任推給服務對象。若擔心衛生問題,完全可以制定使用規範、安排專人保潔、引入村民共治;若顧慮運維成本,也可探索財政專項資金等可持續模式。但當地選擇了最省事的“一鎖了之”。

打開農村公廁這把“鎖”,鑰匙在於轉變治理理念。必須牢牢守住“民生工程必須惠民”的底線,將“羣衆是否能用、是否滿意”作爲檢驗工作的核心標準,確保公廁“用得上、管得好”。更爲根本的是,要破除“唯政績論”的誤區。民生工程的價值,不在“看得見的光鮮”,而在“摸得着的實惠”。只有讓每一分投入都轉化爲羣衆的獲得感,讓公廁、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真正服務於日常生活,才能避免“面子工程”反噬公信力。

一把鎖,鎖住了公廁的使用價值,也敲響了警鐘:民生工程容不得半點虛功。唯有摒棄“重形式輕實效”的思維,扛起“爲民服務”的責任,才能讓每一項公共設施都發揮應有作用,讓羣衆在細節處真切感受到治理的溫度。緊閉的廁所大門,關死的卻是百姓的心門。農村新公廁淪爲“中看不中用”的擺設,既“傷財”更“傷心”。(文/郭元鵬)

閃電評論,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