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丨科技創新需要耐心資本與長期主義

近日,某知名投資人在採訪中表示,其所在的天使基金最近幾個月都在退出以前投資的具身智能項目,因爲商業路徑不清晰。這一言論引發市場巨大關注。

資本逐利本身沒有對錯,然而,從風險投資行業以及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來看,僅僅基於“快錢邏輯”的投資決策可能影響風險投資與技術創新的健康發展。有投資人認爲,能投的企業是一年之內能賺回來的企業,最希望是六個月能賺回來的。這種追求速度與實效的做法更像是炒股票,而非風險投資。

風險投資並不是炒股。後者追求確定性與快速套現,而前者則以專業認知能力促進創新,並從中獲得回報。中國本土風險投資興起於信息技術大規模應用年代,由美國硅谷引領創新後涌現了一大批商業模式,中國創業者跟隨創新並加以本土化應用,得益於中國市場的規模性,在各類商業模式裡都出現了幾家大型企業。

相當一部分中國本土投資人是跟隨式創新的受益者,享受了所謂“風口”紅利。大多數時候,只要投資者人集體提供足夠多的融資就能支撐跟隨創新的公司通過持續燒錢獲得流量並建立網絡,在一定時期內實現估值快速膨脹,最終通過上市或併購實現退出,獲得高額回報。

目前,基於互聯網技術的商業紅利正在發生變化,新技術革命尚在萌芽之中,中國一部分風險投資者失去了跟隨捷徑,賺快錢邏輯也失去基礎。目前以智能技術爲基礎的商業化路徑尚不明晰,技術革命爆發初期也是市場最需要風險資本支持創新的時候,但一些風險投資者已經習慣了確定性收益。因此,中國政府近年來持續強調和呼籲發展“耐心資本”“長期主義”,併爲此推出改革措施。

風險投資是推動科技創新和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借鑑硅谷經驗的過程中,中國逐步建立起本土風險投資體系。但是,“風險”是對於技術與商業創新的一種系統性、結構化的不確定性描述,而非簡單的“投資虧損風險”。風險投資機構是以認知和判斷能力來降低高失敗率、長期不可預測性等風險,本質上是通過認知能力來平衡風險與回報。

我國一些風險投資機構主要是在投資部分模仿硅谷創新的本土公司中獲利,是經過篩選後相對安全的投資。比如對於一些沒有成熟模式可參考的創業項目,部分機構在風險投資中過度使用對賭及回購條款,或者明股實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着科技創新發展。

智能技術革命正在發生,中國一些風險投資機構仍然想摸着成熟模式過河,以避免早期投資打水漂風險。但是,OpenAI並不開源技術,英偉達高端芯片也禁止對華出售,這種等待和跟隨模式將會讓我國在AI革命中落後。正如深度求索創始人樑文鋒所說,一些中國公司習慣了別人做技術創新,拿過來做應用變現,趁機賺一筆。他認爲創新不完全是商業驅動,中國企業應該超越搭便車階段。正是這種創新精神才實現了DeepSeek偉大的一躍。

對於我國的創新發展而言,在美國技術封鎖背景下,如不加緊創新可能意味着放棄參與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的機會。真正的風險投資與創新發展,需要耐心資本與長期主義,需要以創新爲導向而非以賺快錢爲目的。因此,不應低估中國技術與產業創新能力,以過去的拿來主義對抗原始創新的時代潮流,雖然會增加個人投資的安全性,但也會產生錯失技術革命的時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