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創投吳世春:長期投資需耐心,若資本無法退出便失去意義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陳維城)7月11日晚間,在2025貝殼財經年會“閉門沙龍:創新者如何定義明日世界”上,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表示,長期投資需要耐心,如果資本無法退出,資本便會失去意義。最看重創業者的組局能力,能夠吸引優秀的商業人才。
對於創業的意義,吳世春認爲,所有偉大的企業都需要以賺錢爲目的,產品研發需要股東持續支持,商業是最大的慈善,如果商業賬目不好,沒有公司可以生存。“截至目前,全世界絕大部分的生活改善和科技發明都源於偉大的商業創新。資本賺不到錢,就沒有風險資本,創新從何而來?”
吳世春提到,長期投資需要耐心,如果資本無法持續或無法退出,資本便會失去本身的意義,因爲資本背後有出資人、國資和監管。構成硅谷的三個要素:期權、VC和納斯達克。這決定了如此多優秀的人才涌入硅谷,夢想得到支票支持。
“to C大廠的品牌優勢和供應鏈成本優勢非常強,to B很難形成自然壟斷,一開始收費很困難,如果有幾家競爭,就是血腥的價格戰,to B這條路並不平坦。國外由於大量併購,先上市的企業會以優惠價格收購後面幾家企業,實現份額的快速集中,避免在價格戰下大家陷入囚徒困境。”吳世春談及C端與B端的理解。
吳世春表示,國內公司的估值較高,按照目前國內15倍的市盈率收購,誰都無法說服誰。導致中國的to B產業,無法合併同類項,每家都在艱苦生存,需要打價格戰,合規利潤率很少,導致市場分散。“外國做出來,中國沒做出來的叫高科技。中國如果做出來的就叫製造業,如果三家以上做出來的就叫產能過剩的製造業。”
具身智能應用場景如何判斷?吳世春認爲,家庭對產品的要求很高,家庭機器人短時間內很難與護工完全做到同樣的費效比。在工廠工作沒有這種問題,而家庭產品更復雜。中國的服務機器人在日本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軟銀全球機器人副總裁提到,中國的服務機器人已經領先同類型的日本機器人2到3年的時間。”
他從歷史角度來看,一個產業長跑不在乎前面多跑50米或者100米。對於長跑行業而言,要跑1萬米,誰領先前面的100米並不重要,歷史中有很多後來居上的企業。造車行業成功並非第一家造車的企業,目前投資的人形機器人企業也並非第一家做本體的企業。他表示希望看到兼具商業能力、軟件硬件加供應鏈能力的公司。
吳世春提到,對於一家偉大的企業而言,可能需要多方面的VC不斷接棒。現在硬科技領域,很多國資投資到後面。投資到一定時候,如果不能盈利、不能上市,一定會有大量國資回購。一旦出現問題,公司內部壓力就會變大。一旦存在爭議,新資金就不敢進入。
吳世春最看重創業者的組局能力,能夠吸引優秀的商業人才,例如供應鏈人才等,現在很少有各方面都很強的人才。“哪家偉大的公司最初靠好技術發展起來?扎克伯格最初並非技術天才,比爾·蓋茨和喬布斯具有很強的營銷天才能力。”
對於賽道終局判斷,吳世春表示,如大模型、機器人領域,大廠不會錯過賽道,先投資創新企業觀察進展;同時,大廠內部也會成立相關項目,優勢非常明顯。不過,行業格局尚未確定,開放性問題沒有答案。
編輯 陳莉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