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強化微治理 促進高效能 | 高效能治理見行見效
【題記】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層治理是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石。堅持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是深學篤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深入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是實現“四高四爭先”、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河南篇章的重要支撐,是守牢底線、維護政治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的迫切需要。
“基層治,則百姓安”。商丘市梁園區白雲街道黨工委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探索推行建強“微網格”、深化“微協商”、做細“微服務”、圓夢“微心願”、樹好“微榜樣”微治理工作法,持續優化“警社民”茶談矛盾化解機制,完善“5+N”全科網格化管理服務模式,將黨羣“一張網”鋪設到便民服務第一線,激活基層治理“一池春水”,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書寫基層治理的“白雲”幸福畫卷。
黨建引領,下好優化治理體系“先手棋”
以黨建引領爲核心,推動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深度融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爲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全面強基固本,發揮黨組織在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的核心作用。
一是優化組織架構。持續完善“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總支+樓院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四級黨建網絡,特別是強化樓棟黨小組建設,有效保障基層黨建工作的規範運行。在基層治理中,36個黨總支、106個樓棟黨小組、千名黨員幹部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成立網格黨組織,大力實施“素質工程”,選好配強基層黨組織班子隊伍,夯實築牢基層治理工作根基。
二是優化治理平臺。運用社區黨羣協商議事會、評議會、民情懇談會、網格議事委員會等協商形式,搭建居民協商議事平臺,調動社區居民共同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行“紅色物業”,建立健全“1+3+X”協調運行機制,即1個社區黨總支加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三方主體加小區黨員、網格員、巡防隊員等力量,依託黨建網格化管理,搭建“居民議事亭”、“茶談室”、“有事好商量”等議事平臺,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制定議事規則和工作流程,不斷提高治理效能。
三是優化資源整合。充分整合共駐共建單位資源,拓寬黨建聯席會議,建立由社區黨總支牽頭、轄區內黨組織參加的社區黨建聯席會,發揮轄區資源優勢,激發基層黨員、共駐共建單位關心社區、服務社區、建設社區的熱情。通過“黨建工作聯做、服務難題聯解、轄區環境聯建、文體活動聯誼、困難對象聯幫”等共建措施,實現資源共享共用。今年以來,26家單位與社區簽訂共駐共建協議,開展義診、法律援助、幫扶救助、義務理髮、環境整治等志願服務活動135次。
多方聯動,打好匯聚治理力量“組合拳”
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把各方面、各層級、各領域黨員和羣衆的力量動員起來、凝聚起來。
一是發揮樓棟長“鏈接”作用。5個社區採取居民自薦、羣衆推薦、組織推薦相結合的方式,推選出227名紅色樓棟長參與到社區政策宣傳、信息收集、糾紛調解等工作,向上對接社區資源,向下團結居民羣衆,發揮其“鏈接”作用,打通服務羣衆的“最後一米”。
二是發揮志願者“增溫”作用。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從健全隊伍體系、豐富實踐載體等方面入手,將“五老”人員、熱心羣衆等納入志願者隊伍,成立矛盾糾紛調處、文藝演出、治安巡邏、關懷慰問等16支志願服務隊,今年以來開展志願服務活動89次。如廣源社區依託“四點半”課堂、科普示範角,創新打造“學校放假(學)、社區接管”模式,招募7名在職教師、返鄉大學生等參與志願服務,通過精細化的社區服務,解決轄區有孩上班族的後顧之憂,得到轄區居民一致好評。
三是發揮物業“管家”作用。依託省級紅色物業示範社區—廣源社區爲模板,持續深化“紅色物業”建設,把“紅色物業”打造成基層黨組織聯繫服務羣衆的工作平臺,把物業服務人員隊伍打造成黨的工作隊伍,着力解決居民小區環境衛生、停車管理、鄰里糾紛等熱點難點問題。同時,實施“大物業”兜底服務“三無樓院”行動,拓展“社區+物業+項目”服務措施,讓大物業”賦能基層“微治理”變成現實。目前,街道19個物業小區中,已實現“紅色物業”管理的小區有16個,佔比84.2%。
四是發揮“警社民”茶談作用。深入推進“警社民”茶談矛盾調處,做實“一村一干一警一法律顧問一民調隊伍”,創新“民警副書記”兼任社區黨組織副書記治理模式,充分發揮“穿警服的副書記”作用,結合本職工作掌握轄區社情民意,主動爲社區和羣衆解難事、辦實事。目前,在5個社區建立7個茶談室、8處矛盾糾紛調解室、5所社情民意站,以“茶”會話,面對面談熱點、疏堵點、解難點。今年以來,先後解決小區路燈安裝、供暖、電車充電等羣衆的“急難愁盼”問題15件,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完善機制,繪好提升治理效能“新圖景”
用活用好微治理工作法,從細處着手、從微處發力,以機制健全保證民生服務無縫隙、網格治理無盲點,打通服務羣衆的“最後一米”。
一是完善網格管理機制提效能。建強“微網格”,將黨建與“網格化”管理有機融合起來,將物業工作人員、樓棟長等羣體納入網格員隊伍,把支部建在網格上,把黨員凝聚在網格里,把責任落實在網格上,確保“每個網格都有黨組織、每名黨員都在網格中”。把5個社區科學劃分142個網格,同時,整合社區黨組織、網格員、物業公司、小區在職黨員、派出所5個主體,聯動社會組織、志願者、轄區企業單位等N種力量,採用“5+N”微網格治理模式,落實“街道抓社區、社區抓網格、網格管黨員、黨員帶羣衆”的工作思路。全面開展“千人萬戶”大遍訪,各網格累計走訪羣衆9875戶,化解矛盾糾紛36起。
二是完善協商議事機制破難題。深化“微協商”,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5個社區建立小區業主微信羣127個,在羣內收集社情民意,羣衆足不出戶便可通過網絡反映訴求、提出建議等,做到羣衆訴求“一鍵提交”,街道社區“即領即辦”。根據徵求的意見建議,建立完善協商議事機制,明確各方責任分工,形成議題提出、討論協商、落實解決工作閉環。以樓棟、網格爲單位開展“微協商”,按照“一事一議”原則,通過“警社民”茶談、樓棟議事會、線上微協商等形式共同協商解決。今年以來,先後解決樓道衛生、飛線充電、停車難等微議題32件,真正把“問題清單”變成“滿意清單”。
三是完善服務保障機制促和諧。做細“微服務”,堅持以服務羣衆爲出發點,持續完善社區服務設施,精心打造便民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場地等,爲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優質服務。聚焦羣衆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精準定位獨居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羣體及生活“小急難”問題,細化生活照料、心理關愛、文化娛樂等“小而實”服務內容,以“微服務”爲抓手,通過主動對接、上門服務、預約辦理等靈活形式開展服務。積極探索“積分制”,設置參與社區治理、建設、志願活動、家庭建設、榮譽獎勵等5類36項積分項目,根據難易程度和服務時長賦予分值,以戶爲單位發放積分超市存摺,建立家庭專屬的“積分檔案”,充分調動轄區羣衆參與社區治理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今年以來,累計開展照護獨居老人、看守留守兒童、代購代辦等各項微服務400次,受衆1200餘人,羣衆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四是完善精準幫扶機制得民心。圓夢“微心願”,從小切口入手,將黨員羣衆對小區治理方面的“微心願”“小需求”進行徵求和梳理,列出問題清單,然後召集黨員和居民代表爲小區治理出點子、想辦法,最終讓小區居民的“微心願”得到最大滿足。通過“羣衆點單、社區派單、多方接單”機制,化解民衆的“小”困難、滿足“小”需求、助力“小”夢想,爲社區殘疾人、空巢老人、貧困大學生解決了實際困難,架起黨羣“連心橋”。自2月份以來,累計徵集實現“微心願”166個,書包、輪椅、足球等愛心物品及時送到羣衆手中。
五是完善作用發揮機制揚正氣。樹立“微榜樣”,堅持以身邊事教育引導身邊人,爲弘揚新風氣、傳播正能量,發揮身邊榜樣引領示範作用,將熱心樓棟長、社區羣衆、普通志願者等16人的先進事蹟,用榜樣展示臺的形式進行展示,讓榜樣形象更加生動鮮活,讓先進事蹟更富有感染力,推動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文明新風尚,營造“人人可學、處處可爲”濃厚宣傳氛圍,讓小區羣衆學有榜樣、學有方向、學有目標。通過以“微榜樣”凝聚“大共識”,目前,志願者服務隊伍規模已從原來210餘人增加到330餘人,主動爲羣衆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
(來源:中共商丘市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