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營:地下熱能爲農業節本增效
來源:農民日報
日前,在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的通威漁業智慧養殖工廠,總經理胡昭明正盯着中控屏上的水溫數據。29℃的恆溫環境中,南美白對蝦正歡快地遊動。“多虧了地熱能,我們的養殖週期縮短了30天,地熱供暖成本降低了80%。”他指着窗外的地熱井說,這眼井每天可提供350立方米71℃的地熱水,通過梯級利用技術,最終以28℃回灌地下,實現了“取熱不耗水”。
通威漁業的成功,是東營市近年來充分利用地熱資源的生動實踐之一。作爲山東省重要的能源城市,東營地熱資源分佈廣泛、儲量豐富、水質獨特,是山東“魯西北地熱能綜合開發利用示範基地”的重要支點。近年來,東營出臺地熱資源開發專項規劃,正着力打造城區清潔能源替代基地,以及地熱能與水產養殖、溫室種植融合的兩大樣板區。
在黃河入海口的廣袤大地上,一場關於能源革命的綠色實踐悄然展開。位於利津縣牛莊鎮的雙福花卉基地,智能溫室裡的蝴蝶蘭開得正豔,這裡利用地熱循環尾水技術爲10萬平方米花卉智能溫室供暖。生產部經理劉福亮算了一筆賬:“用地熱能供暖後,每平方米成本從30元降到10元,每年節約費用超百萬元。”
東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王峰介紹,爲保障開發規範有序,該市在山東率先出臺地熱資源取熱不耗水開發利用工程建設指南,明確10項技術標準,並構建起“1+1+10”政策體系,每年設立專項獎勵資金,對地熱樣板井最高給予50萬元獎補。“我們還創新推出‘地熱能開發一件事’審批模式,將備案、環評、取水、採礦等4個環節並聯辦理,審批時間壓縮60%。”王峰說。
如今的東營,地熱能開發已形成“勘探—開發—利用—回灌—監測”的完整閉環。從城市供暖到現代農業,從工業節能到生態保護,地熱能正像一條綠色紐帶,串聯起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重目標。(張超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呂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