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數字農業技術賦能生產全鏈條

在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上合清水灣數字農業示範園,200餘株木瓜樹舒展枝葉。不同於南方常見的兩三斤果實,這些木瓜在智能溫控系統的滋養下,單果重量突破了七斤。“通過物聯網平臺實時調節溫溼度,我們讓熱帶水果也能在北方紮根結果。”園區負責人管立輕點手機屏幕,溫室環境數據隨之動態更新。這樣的場景正在青島田間地頭悄然鋪展。記者從日前召開的青島市農技推廣工作會上獲悉,青島已構建起覆蓋生產全鏈條的數字農業技術體系,通過集成創新10大綠色增糧主推技術,推動農業生產從“汗水驅動”向“智慧驅動”轉型。

在示範園的智能連棟溫室裡,北京科百宏業的數字農業裝備系統正在高效運轉。工作人員展示的AI智能圖像監測系統不僅能360度旋轉監控作物長勢,病蟲害識別準確率更是超過95%。技術人員輕點手機遠程操控界面,溫室中的設備隨之響應,“現在坐在辦公室就能管理一整個園區,真正實現了‘慧種地’。”一席話引來現場陣陣讚歎。

在魚菜共生溫室裡,30個魚塘與草莓種植區通過生態循環系統連接:魚類排泄物經生化處理後轉化爲有機肥,藉助滴灌系統直接供給作物。“這種模式讓每畝收益突破5萬元,節水率達40%。”技術人員算了一筆賬:原來傳統種植需要10人管理的園區,現在僅需3人便可高效運營。

爲推動技術落地見效,青島創新構建“十百千”綠色增糧技術示範體系:在十個萬畝先行區開展技術集成試驗,培育百個千畝規模示範大戶,帶動千個百畝家庭農場。依託市、區、鎮三級農技專家包聯機制,將精準滴灌、密植栽培等技術加速轉化爲大田生產力。

“我們不僅要藏糧於技,更要授農以技。”青島市農技中心主任李鬆堅介紹,青島已組建20個專家團隊,打造50個省市級示範基地,構建起產學研推用協同機制。今年還特別推出“田間課堂+”培訓模式,藉助直播教學、VR實訓等方式,已培訓高素質農民1.2萬人次。

在膠西街道的智慧農業培訓中心,52歲的種植戶王建軍正在學習無人機操作。“以前打藥靠肩扛,現在用手機就能指揮飛機作業。”他通過“農技雲課堂”掌握了水肥一體化技術,自家8畝地年增收2.3萬元。這種“授人以漁”的培訓體系,讓科技成果真正變成了農民手中的生產力。

隨着數字孿生農場、區塊鏈溯源等前沿技術的不斷應用,越來越多的創新實踐,正悄然改變着青島傳統的農耕方式。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