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管理”疼痛?用藥指導來了

新京報訊(記者王卡拉)《無痛中國・常見疼痛自我用藥指導(炎性疼痛篇)》(以下簡稱《用藥指導》)近日正式發佈,旨在推動炎性疼痛自我用藥規範化,共同提升公衆疼痛認知,學會科學用藥,主動管理疼痛。《用藥指導》由中國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作爲發佈單位,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疼痛科醫師分會提供學術支持。

此次發佈的《用藥指導》立足炎性疼痛的病理機制與臨牀特點,針對炎性疼痛進行系統性介紹,填補了炎性疼痛管理領域的空白,幫助公衆走出抗炎和止痛認知誤區。

《中國疼痛醫學發展報告(2020)》指出,我國慢性疼痛患者數量超3億人,且以每年1000萬~2000萬人的速度快速增長。慢性疼痛患者知曉率爲14.3%,就診率不足60%。炎性疼痛作爲最常見的疼痛類型之一,長期困擾公衆健康。

“無論哪一種疼痛,都要引起重視,其中無菌性炎性疼痛更應引起注意,”《用藥指導》專家組成員、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主任委員樊碧發表示,應當加強相關工作,幫助公衆更好地科學認識和積極應對炎性疼痛。《用藥指導》創新性地將專業醫學視角與大衆實際需求相結合,提供常見場景精準用藥方案,切實解答公衆關切。

對於止痛藥的使用,很多人存在誤區。如將“忍痛”當作“堅強”,盲目服用止痛藥,忽視藥物禁忌與適用場景等。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劉茂柏指出,炎性疼痛治療的核心在於先抗炎,再止痛,非甾體抗炎藥(NSAIDs)作爲核心治療藥物,可通過抑制炎症因子實現精準抗炎。針對三大高發人羣——中老年羣體、體力勞動者與運動羣體、職場白領羣體,《用藥指導》針對性提出差異化自我用藥方案,幫助對應不同疼痛,精準選擇最佳藥物。

《用藥指導》創新性地針對十餘種日常生活高頻疼痛場景(如運動後損傷性疼痛、骨關節炎引起的關節腫痛、頸肩腰背痛等),提供用藥管理科學解答。將專業知識轉化爲公衆可理解、可操作的行動指南,實現“一冊在手,自主管理”的目標。

作爲無痛中國行動疼痛科普工具包核心系列,《用藥指導》將通過無痛中國行動“社區疼痛管理生態圈”下沉到基層醫療機構、連鎖藥房等千餘個社區衛生服務場所,推動社會層面形成“疼痛需早干預、科學管”的共識,讓科學止痛成爲全民健康生活的基石,讓每一種疼痛都值得認真對待。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