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聞週刊》臺灣有事特輯!挺臺「豪豬戰略」 專家點嚇阻1關鍵
▲專家認可臺灣強化自我防衛的「豪豬化戰略」。(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王佩翊/編譯
《新聞週刊》日本版最新一期以「臺灣有事」爲封面主題,專文探討臺海安全情勢。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副會長奎尼克(Matthew Kroenig)在文中指出,若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臺灣海峽極可能成爲導火線」。他強調,儘管臺灣正積極強化自我防衛、邁向「豪豬化」,但真正嚇阻中國,仍需仰賴美國長期支持。
奎尼克分析,過去臺灣曾抱持「反攻大陸」幻想,直至近年才嚴肅面對中國的軍事威脅。中國不僅擁有核武,對臺動武意圖始終明顯。美國總統川普要求盟友自助並提升自衛能力,促使臺灣轉向自我防衛。他觀察到,臺灣社會的防衛意識明顯提升。
在軍備發展方面,美國對臺軍購需求有所質疑。臺灣偏好購買先進武器如F35戰機,但專家認爲,應將重點放在反艦飛彈、不對稱作戰等實際應對中國登陸威脅或海上封鎖的裝備上,而非投資容易成爲中國攻擊目標的龐大武器。
他說,長期以來,臺灣國防部常由保守派軍人主導,軍隊文化是在國民黨威權統治下形成,因此情感上偏向親中,同時抗拒改革。儘管國軍也逐步擺脫過去保守、親中反改革的軍事文化,雖然改革之路仍充滿挑戰。
奎尼克也提到,臺灣內部輿論分歧仍是一大弱點。民進黨雖已執政近十年,但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關係密切,影響力依舊不容小覷。加上中共訊息戰操作,導致部分民衆認爲政府是在刻意挑起兩岸緊張。不過,他認爲,臺灣社會近年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自我防衛決心。
現任總統賴清德積極強化國防政策,不僅公開將中國定位爲「境外敵對勢力」,並重啓軍事法庭、加強反間諜作爲。國防部長顧立雄則延長義務役期、舉行無劇本演習,並調整防禦戰略,放棄海岸線阻敵,改採游擊戰術爭取美軍介入時間。此外,國防預算已從GDP的2%提升至2.5%,賴清德也承諾未來將增至3%。臺灣也積極發展自主武器,推動「產軍合作」。
政府2024年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強化衛星通訊,以便在海底電纜被切斷時仍能維持網路連線。同時推行風力發電,以確保自有能源,透過「全民防衛動員署」對超過160萬名後備役進行訓練與裝備更新,推動能源自主及後備軍人訓練,以提升整體抗戰能力。
民間媒體也響應,推出反映中國威脅的影視作品,讓社會更有危機意識,例如「零日攻擊」。奎尼克肯定臺灣經濟實力,年增率達3至4%,人均GDP超越日本,但也認爲國防預算仍有提升空間。他建議,臺灣可參考北約與立陶宛,將軍事支出提升至GDP的5%左右,以因應潛在威脅。
奎尼克最後強調,臺灣雖已逐步強化自衛力,逐步「豪豬化」,但美國持續支援仍不可或缺。唯有讓中國認爲攻臺代價高昂,才能真正維護區域和平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