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張學良侄孫文章 指光復節在臺灣「被賦予對立割裂色彩」
大陸官媒近期在25日臺灣光復節前後刊發多篇涉臺文章,先前新華社連3天刊出署名「鍾臺文」文章,論述兩岸「統一利好」;29日於《人民日報》13版刊出大陸全國政協委員、張學良之侄孫李大壯的文章「以史爲鑑,走和平融合之道—我的兩岸見聞與思考」。李在文章裡提到「歷史告訴我們,分裂削弱民族,落後就要捱打」,呼籲兩岸可在多個領域合作。
李大壯文章裡也感慨,近年臺灣社會對「光復」的理解和詮釋,與大陸存在不小差異。「本應是兩岸共同紀念、共同緬懷的日子,卻被賦予了對立甚至割裂的色彩。」
李的文章提到,臺灣光復是他家族記憶中深深烙印,「我的大爺爺張學良將軍,是這一段歷史不可或缺的見證人」,「明年是西安事變90週年,這段歷史再次提醒我們:民族大義之上,沒有任何利益可以替代民族團結的需要」,「1946年,大爺爺被送往臺灣,此後在寶島幽居40餘年,直至晚年才赴美。他命運的跌宕起伏,與兩岸歷史緊密相連。這份厚重的歷史記憶,促使我反思:兩岸之間究竟應當如何走出過去的創傷,邁向嶄新的未來?」
李指,9月2日,他以抗戰將領親屬身份赴京,與堂弟、張學良的孫子張居信一同出席港澳臺同胞、海外有關人士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座談會;次日親歷閱兵,「讓我深刻感受到今日中華民族的自信與力量」,「作爲抗戰將領親屬,我感到無比自豪,也更加堅定了繼續推動兩岸交流合作、投身民族復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但李也稱,在一些臺灣媒體和臺獨分裂勢力、政治團體的論述中,「光復」被淡化甚至被重新定義,歷史敘事被肢解、曲解,缺乏應有的民族立場。「與之相比,在大陸,臺灣光復明確被視爲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是中華兒女團結奮鬥的結果。這種差異,折射出當下兩岸關係的複雜性,讓我感到相當遺憾,更感到任重道遠。」
李大壯認爲,身爲已任6屆的大陸全國政協委員,也作爲抗戰將領親屬,深感歷史賦予使命,「我們應當在經貿、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加強合作,讓臺灣同胞切身感受到兩岸關係改善帶來的實惠,和大陸同胞一道攜手開創美好未來。」
人民日報刊登張學良侄孫、大陸全國政協委員李大壯文章。(中新社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