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光復80週年 中共官媒刊出「丘逢甲後人」文章

▲甲午戰爭後,在臺灣組織義軍的抗日英雄丘逢甲。(圖/翻攝歷史博物館)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臺灣光復80週年當日,中共官媒《人民日報》刊出抗日人士丘逢甲、林祖密、李友邦後人的文章,述說先人當年的抗日故事,並強調臺灣光復的重要性。

林祖密(林資鏗)是霧峰林家第七代,他的孫子林光輝在文章中提到,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祖父林祖密隨着曾祖父離開臺灣;1898年奉父命返臺整理家產。其間,祖父聯絡曾祖父在臺灣的上萬名「棟軍」部屬,也策劃、支援各地的武裝抗日活動:如「羅福星事件」「噍吧哖事件」等,日本人曾說:臺灣的武裝抗日,無一不與林季商(林祖密)有關。

林光輝在文中指出,從武裝抗日到非武裝抗日,從在臺灣抗日到赴大陸抗日,日本殖民統治50年,他們家族也抵抗了整整50年,「霧峰林家幾代人以生命與信念書寫的抗日故事,是先輩用生命寫就的,需要後人繼續傳承。」

林光輝也強調,他們始終堅信有國纔有家、愛家先愛國。2007年,他發起成立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成員包括30多個抗日家族,就是爲了講述臺灣同胞抗日事蹟,力求還原歷史真相,「只有深入瞭解歷史,人們纔會更加愛這塊土地。」

▲李友邦。(圖/翻攝李友邦將軍紀念館)

李友邦在日本統治臺灣的時期參與反日活動,襲擊派出所,遭警方通緝後逃往廣東,就讀黃埔軍校,加入國民黨,日本投降之後返臺,並在吳石匪諜案中被捕,最終遭到槍斃。

李友邦的兒子李力羣刊文提到,父親一生戎馬抗日,追求臺灣人民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以光復臺灣爲要務。很不幸,父親卻在臺灣白色恐怖下被無審槍決,含冤而逝,「他是赤誠的愛國志士,豈容青史盡成灰。」

李力羣說,臺灣民衆也曾奮勇抗日,爲民族而戰、爲祖國而戰。這段歷史不應被遺忘,這樣的信念不該被磨滅。

丘逢甲在甲午戰爭期間督辦團練抗日,《馬關條約》簽訂後他反對割臺,提倡創立臺灣民主國,並在成立之後擔任副總統、團練使,統領義勇軍。日軍登陸後,民主國高層陸續逃往大陸,丘逢甲也帶着家眷去了廣東,並寫下了一首詩,「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迴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在其過世後才由兒子丘念臺公開。

▼丘逢甲姪孫女,作家邱秀芷。(圖/記者蔡紹堅攝)

丘逢甲的侄孫女邱秀芷刊文提到,她出生在中壢,作爲丘逢甲的後人,她的大哥英彥也沒能逃過被日本徵軍夫的命運。1942年,大哥被徵調去海南島。臨行前全家拍了合照,之後媽媽常看着那大大的照片垂淚。

邱秀芷說,大哥早先還來過信,但之後音訊全無。1945年8月,突然有一天,在廣播中聽到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全中壢的人家都很高興,曾因教中文被日本人抓去關押了一年的父親最開心。

邱秀芷提到,但一年又一年過去,大哥還是沒有任何消息。每每聽說有臺灣兵搭船回來,母親都要搭火車去基隆,望着一個個下船的人,一個個去認,卻都認不到。

邱秀芷說,1947年夏天,姐弟幾人在屋內,突然有敲門聲,媽媽跑出去,她也跟着出去,一個又黑又瘦、頭髮亂糟糟的人站在玄關外大哭起來,媽媽也哭起來,大叫「英彥」,她怎麼也無法把這個人與像片中白白淨淨的大哥聯繫在一起。

邱秀芷還說,回來後的大哥,性情古怪。直到多年後,纔回憶說,當年在海南島上岸後沒多久便受傷,被日本軍隊丟棄了。一直在海南島各處流浪、打工行乞。日本投降也不知,一直到1947年春天才得知臺灣光復,「聽說廣州有送臺灣兵回臺的船,他一邊行乞,一邊設法由海南島渡海過去,總算找到船回臺。這時,他已整整在海南島流浪5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