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藥王”半場易主,國產創新藥首入TOP50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唯珂

上半年全球藥品銷售榜單出爐,在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此類別藥品主要用於治療糖尿病與減重適應證)類藥品激戰之下,今年的“藥王”之爭依然充滿懸念。

2025年8月11日,Insight數據庫根據已披露的MNC(跨國藥企)財報,正式發佈了《2025上半年全球藥品銷售額TOP50榜單》。數據顯示,GLP-1類藥物主導市場,前三名均突破百億美元大關,成爲行業增長的核心引擎;另有44款藥物銷售額突破20億美元,10款超過50億美元。

在TOP50藥品中,除了高門檻藥物激增之外,還呈現出化學藥和單克隆抗體爲主力的態勢。

其中,‌藥物類型分佈‌層面,化學藥和單克隆抗體佔據主導地位,佔比超七成;新型療法嶄露頭角,包括3款雙抗、3款預防性疫苗、1款抗體偶聯藥物(ADC)及2款抗體類融合蛋白。

新興勢力上,雙抗、ADC、融合蛋白等新型生物藥佔比突破15%,其中ADC藥物Enhertu(阿斯利康)以39億美元首度入圍。特殊品類層面,3款mRNA疫苗(輝瑞/BioNTech新冠迭代疫苗、默沙東HPV疫苗、GSK帶狀皰疹疫苗)合計貢獻94億美元。

華南某中型券商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2025年上半年,創新藥驅動行業增長,GLP-1類藥物貢獻顯著,佔據全球生物藥市場近三成份額。其中,替爾泊肽的爆發式增長可能重塑全年排名,而ADC、雙抗等新療法將持續吸引投資,推動行業向高價值領域轉型。全球製藥巨頭競爭加劇,諾和諾德、禮來等聚焦代謝類藥物的企業有望進一步擴大優勢。

GLP-1激戰重塑“藥王”

今年上半年,全球藥品頭部座次發生變化。前三強格局中,GLP-1類藥品的激戰繼續重塑“藥王”之爭。

諾和諾德GLP-1家族的司美格魯肽(Ozempic、Rybelsus、Wegovy合計)以166.32億美元銷售額首次登頂。2024年藥王Keytruda(K藥)151.61億美元退居第二,增速放緩至6.6%。

在競爭激烈的榜單頭部中,GLP-1類藥物繼續領跑全球市場。‌司美格魯肽(諾和諾德)‌憑藉降糖注射版(Ozempic)、口服版(Rybelsus)和減重版(Wegovy)三大版本,終結K藥多年霸主地位。

‌替爾泊肽(禮來公司開發的治療2型糖尿病和肥胖藥物)則以147.34億美元位列第三,同比增長121.3%,增速居全球之首。其第二季度單季銷售額達85.80億美元,反超司美格魯肽的80.34億美元,若維持勢頭,有望問鼎全年“藥王”。

GLP-1“雙雄”司美格魯肽和替爾泊肽在技術路線上有所區別。

根據公開信息,司美格魯肽多維佈局,其劑型矩陣包括注射劑(市佔率61%)以及口服片(29%)和自動注射筆(10%);適應證拓展層面,完成了NASH三期臨牀,阿爾茨海默症試驗進入IIb階段;產能擴充層面,丹麥超級工廠投產,年產能提升至60億劑。

替爾泊肽的策略則在於雙靶點優勢,GIP/GLP-1雙重激動劑帶來了更優的減重效果(臨牀試驗顯示較司美格魯肽多減重8.7%);此外,禮來還進行了支付創新,與美國CVS合作推出"按療效付費"保險方案。

在今年6月的ADA科學年會上,兩大巨頭均披露了GLP-1類產品的最新進展。諾和諾德公佈了針對不伴糖尿病肥胖症患者的STEP U臨牀試驗結果,受試者的平均體重降幅超過20%。在STEP UP試驗中,司美格魯肽7.2mg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與耐受性,與諾和諾德此前開展的司美格魯肽臨牀試驗結果一致。

而禮來公佈的ACHIEVE-1積極研究結果表明,其在研口服小分子GLP-1藥物Orforglipron可顯著降低A1C(糖化血紅蛋白)和體重,安全性與注射型GLP-1RA藥物一致,且未觀察到肝臟安全性信號。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國際巨頭在GLP-1賽道持續領跑,但國產創新藥也一直在差異化佈局,搶佔先機。中信證券首席醫療健康產業分析師陳竹指出,目前確實有許多企業在佈局減肥藥賽道,但減肥藥在防止體重反彈、減少肌肉流失等方面仍有諸多差異化迭代的空間。企業應從臨牀未滿足的需求出發,例如,口服小分子藥物成本低、使用便捷,國內企業在這方面已處於世界前沿。

細分賽道的中國力量

在細分賽道,競爭同樣激烈,CDK4/6抑制劑(乳腺癌治療藥物)面臨“三國殺”再洗牌。

其中,禮來公司的阿貝西利上半年以26.48億美元銷售額領跑;諾華的瑞波西利增速達58.7%,成爲黑馬;輝瑞的哌柏西利則跌至20.26億美元,首次墊底。作爲全球首款上市的CDK4/6抑制劑,輝瑞的哌柏西利曾憑藉長達兩年的先機,在諾華瑞波西利和禮來阿貝西利上市前快速搶佔市場。直至2021年,後兩者的合計銷售額仍只有哌柏西利的42%。

然而,市場態勢迅速扭轉。阿貝西利憑藉顯著的療效優勢及早期乳腺癌適應證的上的突破,銷售額強勁增長,並於2024年首次超越哌柏西利。

今年上半年,競爭態勢進一步發生變化。瑞波西利以58.7%的增速狂飆,殺出重圍,收入21.33億美元,成爲最亮眼的黑馬。阿貝西利繼續穩步上揚,同比增長超10%,斬獲26.48億美元,領跑CDK賽道。昔日霸主哌柏西利卻跌至20.26億美元,在三強中居末。

而在BTK抑制劑(用於治療多種B細胞淋巴瘤)賽道,目前全球範圍內共有6款藥品獲批上市,分別是伊布替尼(強生/艾伯維)、阿可替尼(阿斯利康)、澤布替尼(百濟神州)、替拉魯替尼(吉利德/小野製藥)、奧布替尼(諾誠健華)和匹妥布替尼(禮來)。

2024年,全球BTK抑制劑市場規模達到約125億美元,其中伊布替尼、澤布替尼和阿可替尼三款產品佔據了97%以上的市場份額。從單品來看,伊布替尼作爲第一代BTK抑制劑,憑先發優勢一路狂奔,2021年銷售額飆至97.77億美元,幾乎叩開“百億美元俱樂部”大門。但脫靶效應、耐藥突變以及競品的圍獵,讓它從2022年開始掉頭向下。2025年上半年,其銷售額已跌破30億美元,同比下滑9%。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創新藥(澤布替尼)首次擠進全球TOP50。榜單信息顯示,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BTK抑制劑澤布替尼以17.42億美元的銷售成績位列第46位,成爲首個闖入該榜單的國產創新藥。

百濟神州第二代BTK抑制劑澤布替尼憑藉差異化和同類最佳的臨牀特徵,以及淨定價帶來的適度利好,2024年全年銷售額達26.44億美元,同比大增103.40%。2025年第一季度,該藥首次躍居全球BTK抑制劑市場的整體份額首位,上半年突破市場預期,全球大賣17.42億美元,同比增長54.7%。

前述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BTK抑制劑格局正被中國力量撬動,澤布替尼首次躋身全球藥品TOP50,不僅是一次單品突破,更是中國創新藥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一次“升維”。當盈利模型被驗證、估值體系被重塑,中國創新藥有望從“主題投資”正式邁入“業績投資”的新階段。澤布替尼的成功,驗證了“中美雙報+頭對頭優效+全球商業化”這一出海路徑的可行性。

綜合整體榜單來看,GLP-1賽道高景氣持續,2025全年有望包攬前三中的兩席,重塑“千億減重市場”格局。與此同時,雙抗、ADC、融合蛋白等新分子加速商業化,TOP50中已佔近20%席位,預示下一輪重磅炸彈將更多來自“modality(模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