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超10億美金,石藥這款首仿藥何以搶灘全球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佳英 廣州報道

5月15日,石藥集團宣佈與Cipla USA, Inc.(以下簡稱“Cipla”)達成獨家許可協議,授權後者在美國市場商業化其研發的伊立替康脂質體注射液。根據協議,石藥集團將獲得1500萬美元首付款,亦有權收取最高達2500萬美元的潛在首次商業銷售和監管里程碑付款,並可能收取最高10.25億美元的潛在額外商業銷售里程碑付款及雙位數銷售分成。

一款仿製藥,爲何能被看中?伊立替康脂質體注射液在美國尚未有仿製藥上市,此次合作使Cipla成爲首個推出該仿製藥的企業,佔據了市場的先發優勢。

對於石藥集團而言,2024年腫瘤藥收入因集採跌去28.3%,伊立替康又在銷量爬坡期。此次成功出海,不僅帶來1500萬美元首付款,更有望通過雙位數銷售分成構築新的利潤源頭。

長期以來,脂質體技術受高門檻、複雜工藝以及原研專利保護等因素影響,國內發展受限。多位醫藥行業分析師指出,隨着更多脂質體注射劑項目的推進和上市,國內脂質體注射劑有望替代部分普通製劑市場。此次石藥集團的伊立替康脂質體注射液成功出海,更爲國內藥企在複雜製劑領域彎道超車提供了範例。

一款仿製藥何以被看中?

根據石藥集團公告,其國內首仿的伊立替康脂質體注射液是一種拓撲異構酶1抑制劑,可用於治療包括轉移性胰腺癌、結直腸癌、肺癌和宮頸癌等在內的實體瘤。

作爲石藥集團脂質體技術平臺的代表性成果,這款藥物採用創新的脂質體包裹技術,形成無菌、白色至淡黃色的不透明等滲分散液,每10ml含有43mg伊立替康。與傳統劑型相比,脂質體技術顯著改善了藥物的體內遞送特性,實現了藥效提升和毒副作用降低的雙重突破。其獨特的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不僅延長了藥物在血液循環中的時間,更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這種技術優勢在臨牀應用中已得到一定驗證。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徐兵河院士團隊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顯示,在接受過≥2次化療的87名可評估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患者中,伊立替康脂質體的總體應答率達到25.3%,疾病控制率高達67.8%。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和中位整體生存期(OS)則分別爲4.8個月和14.1個月。

在治療轉移性胰腺癌方面,以往行根治性手術治療的患者多數仍會出現復發或轉移,化療是復發或轉移性胰腺癌的治療基石,但進展緩慢。而脂質體伊立替康的開發與上市爲胰腺癌的治療提供了新選擇。

石藥集團在2024年財報中指出,鹽酸伊立替康脂質體注射液已於2023年9月獲批與5-氟尿嘧啶(5-FU)和亞葉酸(LV)聯合用於治療接受吉西他濱治療後進展的轉移性胰腺癌患者。此外,2024年CSCO指南還將該聯合方案列爲轉移性胰腺癌二線及以上治療的II級推薦,並納入了一線治療的推薦。

在市場需求下,價格水漲船高。通過與Cipla的合作,石藥集團能夠藉助其在美國市場的資源和渠道,實現產品的快速推廣和商業化。尤其,伊立替康脂質體注射液在美國市場尚未有仿製藥上市,目前原研產品的商業權掌握在益普生手中。

此次合作使Cipla成爲美國市場上首個推出該仿製藥的企業,具有明顯的先發優勢,能夠率先搶佔市場份額。

一位業內人士評價,此次達成的脂質體注射劑交易,還演示了一條國內複雜製劑走出去的路子。

這筆交易對2024年營收有所下滑的石藥集團而言,也是一劑強心劑。石藥集團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290.0億元,同比下降7.8%;歸屬股東淨利潤43.3億元,同比下降26.3%。公司主營業務成藥板塊中,腫瘤藥與神經系統藥物佔2024年收入近六成。

其中,腫瘤藥物2024年收入大幅下降28.3%,主要原因是津優力(聚乙二醇化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及多美素(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注射液)集採降價,兩款產品的價格於京津冀“3+N”聯盟藥品集採中分別下調了約58%和23%。隨着集採於2024年3月份開始陸續執行,相關產品銷售收入下跌。

對於石藥集團而言,伊立替康又還處於銷量爬坡期。在此背景下,伊立替康脂質體的成功出海有望爲其帶來新的收入增長點。

從起步到有望加速替代

全球脂質體藥物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早在1996年,美國NeXstar公司開發了柔紅黴素脂質體,該產品先後在美國、歐洲上市,用於癌症治療。

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這一技術已被應用於多個領域。一篇關於脂質體的研究與應用進展的研究文章指出,基於對FDA和EMA批准的脂質體藥物數據分析,截至2024年6月,總計有16款原研脂質體藥物上市,其主要臨牀適應證有腫瘤、真菌感染、術後疼痛等。

而國內脂質體藥物的發展起步較晚,且面臨着多重挑戰。一方面,脂質體技術本身具有較高的門檻,複雜注射劑的製劑工藝涉及衆多關鍵參數,各參數間還存在複雜的交互影響。山西證券研報指出,從小試到規模化生產過程中,細微的工藝變動都可能導致產品質量的顯著差異,這使得產業化放大生產面臨巨大挑戰。另一方面,原研專利保護、關鍵輔料依賴進口以及一致性評價標準尚不完善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內脂質體藥物的發展。

近年來,隨着國家相關部門出臺政策明確提出要重點發展脂質體、納米制劑等複雜製劑技術,國內脂質體藥物的發展環境正在逐步改善。

這類技術通過對已知活性成分的優化改良,在縮短研發週期的同時提升藥品的臨牀價值,包括特殊注射劑(如微球、脂質體)、透皮貼劑、吸入製劑等多種形式。

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的共同推動下,國內已有多種脂質體藥物陸續進入臨牀研究和應用階段。目前,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注射液和注射用紫杉醇脂質體已成爲國內市場的兩大主導產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國家藥監局數據發現,截至目前,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注射液在國內有13個批准文號,包括海正藥業、綠葉製藥、石藥集團、金遠藥業、齊魯製藥(海南)。而注射用紫杉醇脂質體僅綠葉製藥一家持有批文。

行業發展的腳步並未止步於現有產品的商業化。目前,衆多藥企正在積極開展臨牀試驗,一方面拓展已上市產品的適應證範圍,另一方面探索脂質體藥物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靶向藥等創新療法的聯合應用,爲腫瘤治療開闢更多可能性。

業內更是對脂質體的發展持積極態度,多位醫藥行業分析師認爲,隨着更多脂質體注射劑項目的推進和上市,預計國內脂質體注射劑有望替代普通製劑部分市場。一位藥物研發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隨着更多技術突破和臨牀驗證的完成,具備核心技術優勢的中國藥企有望在脂質體等高端製劑領域實現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