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臉被光線出賣 川普與《時代》封面的鏡像政治

▲美國《時代雜誌》最新一期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爲封面人物。(圖左/翻攝自時代雜誌,圖右/路透)

●江岷欽/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相機,讓每個人成爲他人現實裡的觀光客,最終也成爲自己現實裡的旅人。(The camera makes everyone a tourist in other people’s reality, and eventually in one’s own.)--美國哲學家 蘇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

2025 年 10 月,《時代》(TIME)以封面故事 〈他的勝利〉(His Triumph) 書寫美國總統川普斡旋以、哈停火的過程。畫面取自 10 月 5 日白宮的實景照:低角度、逆光,紅色領帶在襯衣上格外扎眼,頭頂一道白亮的光暈。

原意是英雄式仰望,實效卻是髮絲過曝、頸部褶線被拉長,身體的年輪無情浮現。川普在 Truth Social 憤然貼文,指控編輯「讓我的頭髮消失,還在頭上放了一個極小的漂浮王冠」,認定這張照片是「史上最壞」(may be the Worst of All Time)。

這不是一場純審美糾紛,而是一場權力與光線的拔河。當權力者不再信任鏡頭、畏懼自然光,政治便從治理轉向修圖:誰主導觀看,誰掌握敘事主權。

光線的審判 從「造神」到「誠實」

事實上,川普的政治從來不是無影的。他從《學徒》(The Apprentice)時代就熟稔媒體語法:鏡頭高度、補光方向、收尾語氣,皆是可以設計的權力延伸。

2017 年,川普物業俱樂部牆上曾掛着自行製作的2009 年《時代》封面,更是把「被如何看見」變成形象資產的交易憑證。這張假的封面,經《時代》抗議,當年已經撤下,成爲茶餘飯後的趣談。

原本封面爭議的關鍵,不在美醜,而在光線的誠實。逆光會吞噬細發,低角度會凸顯頸部,這是物理不是陰謀。當硬性的自然規律蓋過權力的柔性操控,神話便無處遁形。

編輯企圖用經典英雄構圖呼應「凱旋」之題,卻意外產生反諷——權威的上視,變成滑稽的仰望。光線無意識,只是冷冷告知:在歷史的曝光下,人人會老,權力何曾例外?

鏡頭與主權 影像先於真實

二十世紀的政治在文字裡爭勝;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在鏡頭前決戰。影像比政策更快抵達人心,也更能改寫歷史情緒。川普長年導演自己的能見度:要求攝影機略低、以動線佔位、精算貼文時差與話題節點。於是,一張他無法預裁的封面,觸動的是詮釋權的喪失。

他質問「他們在做什麼?爲什麼?」潛臺詞是:誰擁有封面的語法,誰就能先行定義現實。媒體自以爲在拍權力者,權力者同時在「拍媒體」——用反應與攻訐把鏡頭逆向收編,將負面話題改造成「被迫害證據」。這次,他失手了;畫面沒有聽他的,光線也沒有。

外交與外貌 被影像稀釋的政策敘事

川普促成的迦薩停火,若只看政策文本,這應是白宮的「高光時刻」。協議第一階段啓動:哈瑪斯釋放 20 名仍生還的人質,以色列釋放約 2,000 名巴勒斯坦被拘押者,以軍部分撤離,卡達、埃及、土耳其擔任仲介。封面故事因此以「勝利,Triumph」名之,並非無稽。

但在演算法優先的公共空間裡,影像先於文本、感受先於理解。一張不討喜的臉,瞬間掩蓋了漫長艱辛的談判時序;一條凌晨的怒帖,蓋過多國協調的艱難細節。這不是川普一人的症候,而是我們共同的時代症候羣:政治事件壓縮成視覺事件。

誰在解釋照片 跨媒體的框架競逐

川普以美國總統之尊,對《時代》封面提出嚴厲指控,自然引發媒體的報導,只是各家媒體的取角不同,自然也反映出媒體本身的核心價值與營運取向。例如:

《華盛頓郵報》以制度筆法還原技術條件(低角度、逆光),並回溯川普長年的影像敏感史,語氣剋制、資料齊備。

《衛報》引述圖片編輯解讀:意在打造英雄視覺語彙與「光環」(halo),技術成立、概念明確,只是審美不討喜——沒有誰喜歡從下被拍。此處將影像審美推回文化語境,而非陰謀猜疑。

《Telegraph》放大情緒張力,以「fury」「worst」等詞擴音,戲劇化顯著。

《Variety》與《Newsweek》則以娛樂/新聞編譯語法,將「髮型政治」的歷史梳理成一部文化編年。

《Daily Beast》把怒火心理化,強調「封面執着」與「受害敘事」。

《Forbes》保留外交要點,卻以次序設計形成結構性反諷:外交在後、發線在前。

同一張照片,在不同的編輯臺被賦形爲不同的故事:框架即訊息。這場風波,既是川普與《時代》之爭,也是媒體之間的寓言競賽:誰的寫法能成爲集體記憶的版本。

▼這場風波,既是川普與《時代》之爭,也是媒體之間的寓言競賽:誰的寫法能成爲集體記憶的版本。(圖/路透)

影像主權與能見度的暴政

民主以透明爲德性,媒體以檢驗爲天職;然而當鏡子被操弄爲舞臺,透明即成炫光、檢驗化爲娛樂。點閱率與收視將政治議題逼成視覺競技:不需審查,只要管控取景;不需說謊,只要過度曝光。於是,真實被亮度稀釋,權力在光暈裡被神化或妖魔化。

更棘手的是,當政府以「國家形象」爲名對媒體施壓、以「安全規範」要求「授權資訊」,角度便成新邊界——從語詞到視角的治理。

封面之爭因此升格爲制度與審美的邊界戰:媒體能否在辱罵與施壓中維持編輯自主與視覺誠實?若媒體因怕惹怒總統而自我降格,封面不再是公共討論的入口,而是權力增補的門面。

「王冠」的修辭 從神話到日常

川普口中的「漂浮王冠」是一次經典的符號轉譯。對攝影學而言,背光過曝導致髮絲消失,光圈在邊緣形成暈影;對政治修辭而言,它把「神性光環」轉爲「自嘲的諷刺」。王冠象徵主權,但漂浮暗示無根。對一位以形象統治敘事的領袖而言,這是一記心理重擊:榮光在,根基卻不在。

這也解釋了爲何戲謔迅速蔓延:地方領袖團隊以像素遮擋頸部致敬諷刺;海外官署則藉題發揮,指責西方媒體的「選圖偏見」。影像主權成了地緣話語的新戰線,審美被納入國際敘事的語庫。

時間與皮膚 不可統御的現實

川普與《時代》封面相片之爭的最難部分,不是政治,而是生物學。年齡與光線是任何權力都無法收編的物理常數。低角度會拉長頸部,逆光會吞噬細發,硬光會放大肌理——這些都不是編輯可以撤銷的現實。政治權威是象徵建構,但鏡頭常常殘酷地把象徵拖回肉身。川普的怒火,既是對編輯的抱怨,更是對自然的抗議:他輸的不是《時代》,而是時間。

文明的雙重寓言 封面既頌且刺

這張封面會被記住,不因它「醜」,而因它「誠實」。在外交層面,它標誌一次艱難得來的喘息;在文化層面,它揭出權力與形象的滑稽糾葛;在制度層面,它暴露民主在視覺權力面前的脆弱。從假封面到「漂浮王冠」,從自導自演到失控失焦,鏡像政治的悲劇是:領袖越想控制影像,影像越像審判。

社會學者認爲:「攝影是對被攝物的佔有。」在權力場域,佔有的不是臉,而是詮釋權。也有學者提醒:極權的先聲不是赤裸暴力,而是現實感的重寫——語詞挪用、畫面導引、視角固定。

當政治把「怎麼被看」升格爲國家事務,我們便身處可見性的政治經濟:真實退到二線,可被轉發的影像坐上前排。

在自然光下 權力沒有濾鏡

這場封面風波不是臉書笑話,而是民主的壓力測試。它暴露我們的公共理性如何被取景打斷、政策討論如何被光暈覆蓋。真正該被「叫出來」的,不是那張照片,而是我們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鏡頭比真相更有說服力,演算法比歷史更會講故事。

或許,《時代》的那張封面既非侮辱也非頌揚;只是把舞臺燈關掉,請自然光進場。當燈亮時,每一張權力的臉都得面對自己——而民主,唯有在這種不修飾的曝光裡,纔可能不失焦。

▼真正該被「叫出來」的,不是那張照片,而是我們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鏡頭比真相更有說服力,演算法比歷史更會講故事。(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