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園中重寫歷史 川普的雕像政治與記憶戰爭

▲川普政府編列 4,000 萬美元,重啓「美國英雄花園」(National Garden of American Heroes)計劃。(圖/路透)

●江岷欽/世新管理學院院長

行人慾問前朝事,翁仲無言對夕陽。——明·孫文箎《過古墓》

2025 年夏,隨着《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通過,川普政府編列 4,000 萬美元,重啓「美國英雄花園」(National Garden of American Heroes)計劃,預計於 2029 年落成,成爲美國建國 250 週年紀念工程的「主視覺核心文化展示」。這座雕像園區預計容納超過 244 位人物,從林肯、金恩博士,到雷根、朱莉亞・柴爾德,乃至拳王阿里和電影明星約翰・韋恩皆名列其中。

白宮宣稱這是「屬於所有美國人的記憶工程」,但實際上,這份雕像名單是由川普親自批准草擬,極少歷經歷史學界公開審查。

正如《華盛頓郵報》指出「這不是一場對話,而是一紙敘事的命令書。」在川普的雕像政治裡,歷史不再是一場共同書寫的對話,而是一位總統的獨白。

「誰紀念誰就是英雄」 川普親自指定歷史的面孔

表面上,名單橫跨族羣、性別與領域,頗具包容性;但經仔細檢視,核心仍傳達出一種白人保守主流的歷史正典。正如安妮・葉柏芃(Anne Applebaum)所警示「民主最大的威脅,不是混亂,而是經過精算後的冷漠。」英雄花園正是這種冷漠的象徵工程:以紀念爲名,行選擇性遺忘之實,只雕刻對權力敘事有利的形象,而將不合時宜的歷史棄置沉默之谷。

即使白宮一再聲明,這是一座「屬於所有價值觀的文化園區」,但從名單排除原住民族領袖與現代社運象徵人物,以及川普本人曾一度被內部人士提名但後來撤回的消息看來,此園區的真正功能,恐怕不是紀念英雄,而是打造一座精選版的「美國夢」。

黑山的陰影 誰的土地誰的雕像?

尤其,選址爭議更突顯出這場文化工程的政治意涵。英雄花園預定坐落於南達科他州的黑山地區,毗鄰拉什莫爾山。但這片土地原爲蘇族人神聖地,依 1868 年《富蘭・拉米條約》應屬原住民族所有。美國最高法院 1980 年裁定聯邦政府非法奪地,雖然裁定應賠償金額,但蘇族人拒絕接受,堅持應歸還土地本身。

對此,NDN Collective、Great Plains Tribal Chairmen’s Association 等原住民族組織強烈抗議這項選址,稱之爲「文化殖民的再現」。正如一位部落領袖所言「你不能在我們的傷口上建英雄。」

雕像的技術困境 文明的想像貧乏

儘管資金充足,但計劃仍面臨實務困難。雕塑師協會與藝術學者指出,美國國內高品質雕塑生產線稀缺,爲趕工期限,部分委託甚至可能外包至中國大陸或東歐,導致技術與倫理疑慮浮現。《Houston Chronicle》引述數位藝術家指出:「這項工程看似要雕刻歷史,實則暴露出我們如何廉價處理歷史。」

《時代》雜誌評論得更爲直接「當記憶被雕成石像,真正凝固的不是英雄,而是我們對歷史的想像力。」未來,這場文明工程是否會走向文化傀儡劇場,仍待歷史回答。

歷史記憶 不容私有化

專欄作家喬治・威爾(George F. Will)於2025年7月曾形容「川普是一隻奔馳的野兔,而聯邦法院則像一隻緩行的烏龜。」這句話精準地道出了當前美國政治的節奏失衡:行政權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擴張,制度制衡卻步履維艱。當法院仍在審理川普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限法》(IEEPA)課徵關稅的合法性時,他在文化領域的重塑工程已悄然加速。

所謂「英雄花園」,不只是紀念場所,更是權力對歷史的私有化工程。川普不滿於詮釋歷史,而是企圖親手雕刻歷史。他將過去塑造成一座可以命名、排列、雕刻的園區,讓國家人文基金會(NEH)與藝術基金會(NEA)爲其敘事服務,並以裁員與預算挪用作爲手段,迫使文化治理走向忠誠導向的重構。

這場政治美學工程的核心,不在於塑像本身,而在於其背後的象徵秩序:誰有權界定英雄?誰被納入記憶?誰被選擇性遺忘?這不只是一場關於雕像的爭議,而是川普藉文化敘事進行個人神話建構的軟性政變。

歷史,原應是多元社會的對話場域,而非政權領袖的舞臺佈景。

面對這場記憶與制度的角力,民主制度必須堅守界線:歷史,不應由奔馳的野兔定義,而應由自覺的公民共同書寫與詮釋

▼所謂「英雄花園」,不只是紀念場所,更是權力對歷史的私有化工程。(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